公告訊息
Notice
熱門標籤
HotTag
研討會訊息
Seminar News
科學人物
Scientist
-
【人物專訪32】保持謙虛,在數據與模擬之間,探尋氣候未來—專訪臺大大氣科學系黃彥婷副教授為什麼北極暖得快,南半球卻慢半拍?為什麼減少空污,升溫反而更急促?這些問題的答案,藏在大氣與海洋之間無聲的對話裡;以「謙虛」為師,透過模擬、觀測數據與理論方程式,黃彥婷教授將氣候變遷的訊息聽得更清楚,持續在研究中前進。地球科學
-
【人物專訪31】林學庸,走一條人煙稀少的路,看見與眾不同的風景2024年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學者林學庸,目前服務於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擔任副教授一職。小時候的林學庸,對自然科學特別感興趣,容易受到自然科學相關課外書所吸引,並在高中時,和同儕一同經歷準備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的過程。對物理深感興趣的他,在準備的過程中,沉浸在學習物理的喜悅。數學
-
【人物專訪30】當個不接地氣的人—羅立的古海洋與古氣候研究之旅2024年對羅立來說是相當特殊的一年。這年3月,他的名字登載於世界頂尖科學期刊之一:《自然》(Nature),為其團隊參與國際海洋發現計畫(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383號航次的研究成果,奠定了重大里程碑;同年8月,他的名字再度出現於113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獲獎名單,長期投入科學研究的努力,又一次獲得了肯定。地球科學
研究亮點
Research Highlights
-
【研究成果】有限可化約群表現理論的新突破 清大數學系潘戍衍教授以Lusztig分類證明Aubert-Michel-Rouquier關於Howe對應的猜想在數學裡,由有限多個元素組成的群稱為有限群,有限群的不可約表現理論在代數相關領域一直受到相當的重視,除了數論與自守型式(automorphic forms)的研究外,在其它自然科學如物理、化學等領域亦扮演重要角色。
-
【研究成果】利用地震波的衰減窺探臺灣大屯火山區的岩漿及地熱庫地震發生時,震波會從震源以最短的路徑傳遞到不同地震儀所在的地方。因震波在不同的地質構造會有不同的傳遞速度,地震學家可以藉由震波抵達地震儀的時間(到時,arrival time)來推測出震波所途經的地方的速度構造。
-
【研究成果】寂靜星系:遙遠的小老頭 以及它早衰的秘密距今約 137 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原始氣體雲坍縮、形成恆星,結構演化至始星系誕生;尤其在最初的幾十億年是星系形成的黃金時期,當時星系積極地將氣體儲備轉化為新恆星。
學術活動成果
Activity Results
-
2025 第八屆美國化學會台灣分會研究生會議報導(2025/05/03)2025 第八屆美國化學會台灣分會研究生會議於2025年5月3日,在輔仁大學的聖言樓與新理工實驗大樓舉行。活動內容包括來自五個不同領域的學生進行口頭演講競賽與壁報展示,最後並頒發各項競賽獎項。
-
Report: The First NCU-KU-OU Joint Workshop on Meso-to-Small Scale Modeling, Observation, and Prediction(2025/03/03-06)The First NCU-KU-OU Joint Workshop匯集來自台灣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NCU-ATM)、日本京都大學災防研究所(KU-DPRI)及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進階雷達研究中心(OU-ARRC)的教授、研究人員及學生,共同探討中小尺度氣象觀測、數值模擬與預報技術的最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