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稿 / 林品婕(科學推展中心特約編輯)
2024年對羅立來說是相當特殊的一年。這年3月,他的名字登載於世界頂尖科學期刊之一:《自然》(Nature),為其團隊參與國際海洋發現計畫(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383號航次的研究成果,奠定了重大里程碑;同年8月,他的名字再度出現於113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獲獎名單,長期投入科學研究的努力,又一次獲得了肯定。對此,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副教授羅立謙遜以對,他引詩人哈金〈不接地氣的人〉[註1] 的詩,形容研究是一趟孤獨卻值得享受的旅程,堅信這條路上走過的足跡,終將回過頭來改變他人的地圖。
研究起點:靈光乍現的瞬間
羅立的研究旅程和很多科學家一樣,始於童年時的喜好。從小就愛看恐龍、考古節目的他,著迷於遠古時代的一切,對於地球歷史的好奇讓他進入了地質科學系。他才發現,原來考究古代的過去不只存在陸地,大海裡也存在著許多小化石,記錄著地球生態環境的變化,令他大為驚喜。
除了探索未知帶來的喜悅,吸引他走入研究的原因還有 ”Eureka[註2] moment!"(靈光乍現的瞬間),像是阿基米德帶著王冠泡澡時突然頓悟的時刻,「這種時刻會讓人在面對未知時,產生更多的興趣與動力,成為研究的養分。」羅立回想碩班口試時,他的研究結果和現行理論差異甚大,當時的他甚至不知道怎麼回應口試委員的提問。然而,卻也是在那瞬間,他意識到自己的研究還有尚未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揭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更給予羅立信心,堅定其攻讀博士、走向研究的決心。
探索未知:追尋地球的足跡
熱愛遠古時期、喜歡探究未知的羅立踏上研究旅程,古海洋與古氣候學恰好滿足他的研究喜好。該研究領域關注古代海洋與氣候的變化,目的在於鑑古知今,從過去的數據重建過去海洋與氣候的變化史,再以此評估或推測現在或未來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
「直到1980年代末期出現人造衛星後,人類才真的能全天候觀測地球的氣候。相較於地球45億年的歷史,我們掌握的資訊其實還相對有限。」數十年或百年的研究觀察能回應短期的氣候週期變化,但面對地球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長週期,人類現有的理解便顯得不足。因此,古海洋與古氣候學透過觀察生物變化、大陸與海洋的分佈變化,從中了解不同的地球條件下,生態、氣候及系統間的交互作用,以彌補人類對於地球長週期氣候變遷的資訊匱乏。
「在沒有人類干擾時,地球的氣候系統本身會怎麼運作?」羅立補充,「其實地球已經測試很多氣候的邊界條件,研究者的任務就是在地球的『自然實驗室』中,好好鑽研那些埋藏在地層或沉積物裡的紀錄,進而了解重建過去氣候的變化、以及理解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生態衝擊。」面對無垠的大海、廣袤的陸地與層層沉積物,羅立確實就像詩句裡那不接地氣的人,生來遠行、靠星斗前行,只不過他尋找的是遠古時期的家園,以大地數據試圖拼湊出每個開始與未來。
面對挑戰:成為他人的地圖
然而,羅立的研究旅程並非一路順遂,他根據過往經驗疏理常見的三種挑戰:一是研究主題較冷門,相關資料及證據短缺;二是研究數據成果與現行理論差異很大,甚至背道而馳,難以解釋;三是現有環境難以提供研究所需的資源或技術。
面對前兩種挑戰,「首先要先恭喜自己,」羅立開朗地說著,「那表示你可能找到對的方向,或是你可能會有重要的發現。」研究結果與過往文獻相左並不是問題,反而是探究未知的起點,重要的是如何在過程中維持大量閱讀,嘗試去觸類旁通、釐清問題、假設辯證、比對數據,這些收穫都能帶來新的啟示、新的挑戰或未解之謎,進而刺激未來研究的發展。
「你不知道自己留下的足跡,最後會回過頭來改變誰的地圖,但因為你幫別人走過這條路,一定會帶來不同的收穫與回應。」探究知識的路上,羅立的不接地氣讓他勇往直前,深信曾付出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那些困難與挑戰終將成為他人的地圖,邁向下一段旅程。
跨域合作,享受知識產出的過程
至於第三種環境條件的挑戰,羅立認為在國際化的現代社會相對容易克服。尤其古海洋學研究每一次出海所需的人力及技術都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因此,如何有效推動國際合作,讓國內外學者有機會彼此交流,穩固臺灣在東亞及西太平洋海洋研究上的重要角色,也需仰賴國家及整個研究社群的支持與合作。
除了跨國際,更要跨領域。古海洋與古氣候學本質便是跨領域的學科,內容包括大氣、海洋、地質、古生物、地球化學等,研究資料分析也脫離不了電腦模型運算及資料整合等技術,若能有更多不同領域的學者加入地球科學研究,將能開創更多合作機會。「古海洋學在臺灣其實有很多優勢。」羅立表示,臺灣不僅有許多非常領先的分析技術,身在海島國家的我們每天都能直接感受海洋帶來的氣候影響,使生活融入研究的一部份,倍感親切。而臺灣的自由學風能包容研究者發展多元研究題材,注入更多創新的可能。
在校園,除了跨系所的學習外,羅立也鼓勵大學同學們可以發展小型研究專題,將不同課堂學習到的知識應用於自己感興趣的題目,讓跨領域學習不只是反映在學分上,而是能融會貫通並且實際應用於專題中,藉由實作達到真正的跨領域人才培育。
此外,跨領域的交流還包括與非科學社群的溝通,要如何讓大眾了解科學研究,羅立覺得重點是「人」:「釐清科學知識的產出過程很重要,但科學家作為『一個人』的經驗也很重要。」科學家在研究路上的心路歷程、克服挑戰、挫折與收穫等,都是身而為人的共同議題,未來也希望透過劇情片或紀錄片再現科學家的日常,或許也是讓科學更生動且貼近人的管道。
在探尋未知的路上,羅立持續前行。他的研究之旅雖然孤獨卻充滿驚喜,懷抱著對每位夥伴以及環境的感謝,在海洋與古氣候領域的研究地圖中留下珍貴的研究足跡,持續當個「不接地氣的人」。
[註1]哈金〈不接地氣的人〉收錄於《另一個空間》(聯經,2015)
[註2]Eureka 為古希臘詞,意思是「我找到了、我發現了」(I found it!),用以表達發現真相時的感嘆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