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32】保持謙虛,在數據與模擬之間,探尋氣候未來—專訪臺大大氣科學系黃彥婷副教授

發表者 SPEC科學推展中心

149 觀看次數

【人物專訪32】保持謙虛,在數據與模擬之間,探尋氣候未來—專訪臺大大氣科學系黃彥婷副教授

撰稿  / 鄭懋奇(科學推展中心特約編輯)


 

大氣科學奠基於基礎物理上,說是科學,卻又與生活息息相關。地球變暖的故事持續上演:冰川融化、極端降雨、熱浪頻繁。但氣候學家越往裡走,越發現這是一個錯綜複雜的棋局。為什麼北極暖得快,南半球卻慢半拍?為什麼減少空污,升溫反而更急促?這些問題的答案,藏在大氣與海洋之間無聲的對話裡;以「謙虛」為師,透過模擬、觀測數據與理論方程式,黃彥婷教授將氣候變遷的訊息聽得更清楚,持續在研究中前進。

 

摸索找到興趣,研究路上不獨行

「我並不是生來就想當氣候學家。」回憶起自己踏入研究的歷程,黃教授以樹枝理論作比喻──是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前進;每遇到一個岔路,就選擇自己較喜歡的方向。最早因為擅長數理,進入了第一扇門,再往下走,發現探究原由的科學比解決問題的工程更吸引她。其中,又以眼睛看得到、頭腦想的到的物理領域讓她最感興趣,和大氣科學的緣分就這麼摸索而來。

 

但喜歡是一回事,真要投入做研究,彼時黃教授還是猶豫。「我其實本來是抗拒的,因刻板印象認為做研究的科學家很孤寂、躲在實驗室裡面。我想我不是那樣子性格的人。」她用充滿朝氣的聲音回答。直到她真的開始做研究,才發現這條路其實很多面向,和他人交流也是其中之一。「我非常喜歡大家有目標,一起探索複雜問題的過程。」從未想過學者也可以不孤獨,而她就這麼走到了現在。

 

兩年畫不出的圖,刻畫出科學的態度

不打算做踽踽而行的科學家,黃教授卻在博士班初期,有過一段至今難忘的獨自卡關階段。當時接到的第一個研究題目,是根據大氣領域中一篇經典論文,進行下一階段的研究。為了回答這個「為什麼」,她首先嘗試重置出跟論文一樣的結果圖,沒想到這看似單純的任務,卻花了她整整兩年時間仍無法順利完成。

 

「我下載了一模一樣的資料,也用了一模一樣的計算方法,卻畫不出跟他一樣的結果。」她只能硬著頭皮去聯絡論文的原作者,一位當時已經是大師級的氣候學者。沒想到,對方的態度讓人出乎意料;毫無倚老賣老,只是很客觀的和她一起探討,是哪裡出錯才導致兩人結果不同。「那個經驗真的讓我覺得非常、非常深刻,我覺得在科學分析的面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這個長達兩年的挫折,奠定了黃教授對做研究的態度和成績,最後和文章原作者一同發表了『更正啟事』,成為她研究生涯的起點。

 

科學不離生活,預測幫助未來

對多數人來說,大氣科學領域聽起來陌生又遙遠,但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其實是貼近生活的。黃教授特別說明,目前其實正在非常關鍵的時間點,需要快速吸收新知、運用模擬,採取所有已知的科學去為大家預測「未來最有可能發生的事」。她舉目前各國政府都在推動的「淨零排碳」為例,即便做到,也不能完全停止氣候變遷,只是減緩,而氣候學家們存在的必要性就是讓每個人知道,如何因應未來必然的改變。

 

黃教授的研究專業是「大尺度氣候動力學」與「海氣交互作用」,這些看似艱澀的名詞,其實都與我們關心的天氣息息相關。舉例來說,大尺度氣候動力學,跟世界各地的潮濕或乾燥有著直接的關聯性,「哪裡有上升運動就會下雨,哪裡比較沉降就是大晴天。」黃教授解釋。洛杉磯乾旱與大火、台灣的豪雨或缺水問題,背後都與這些環流異常有密切關聯。

 

逆向追蹤暖化,找到氣候變遷新線索

要探究氣候變遷的核心原理,其實離不開「能量收支平衡」這項氣候模式的核心概念。「能量收支平衡,聽起來很生硬,但可以把它想成一棟大樓的空調系統。」黃教授說。1960年代,超級電腦問世後,科學家才開始能模擬這套平衡,推估地球溫度變化。第一位成功預測全球暖化的科學家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更於20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時至今日,氣候研究仍是以這套能量方程式再搭配動力方程式為基礎推進。

 

「中高緯度對熱帶地區的影響」則是黃教授團隊近期的研究重點,有別於過往多數研究著重於熱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她反過來探討:北半球中高緯度快速暖化如何影響大氣環流,並進一步改變熱帶太平洋的海溫分布與降雨型態。「我們設計了一整個系列的模擬,一步一步的解鎖各種機制。」她分享道。目前該研究也獲得國際關注,假若模擬成功,未來主導全球大氣環流和極端天氣的赤道海溫將變得可預測。面對複雜的大問題,黃教授帶領團隊一步步切割、探討,就像當年解決卡住她兩年的研究問題一樣,相信客觀的釐清問題,就會慢慢前進。

 

以「謙虛」為研究之本,獲獎獻給學生 

過去曾榮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24年,黃教授再獲頒中研院年輕學者成果獎;2025年,教授更榮獲了臺灣傑出女科學人新秀獎。談及獲獎的心情,她最想感謝的是研究團隊。「沒有他們願意跟我一起摸索,也就不會有階段性的結果。」她深知做大氣科學研究,過程中難免寂寞;沒有成果,研究路的甘苦難以向外人道。獲獎是少數「被看到」的時刻,讓這條充滿摸索與挫折的道路,難得地開出幾朵可愛的花蕊。

 

面對「氣候」這個複雜的科學問題,黃教授視「謙虛」為必須秉持的研究精神。她認為自己並沒有比別人聰明,許多的大氣問題,前人都已探討許久仍沒有答案,因此不可能自己會忽然想通。「但是我可以透過抽絲剝繭找線索,讓問題更前進一點點。」她語帶肯定地說。作為一個科學家,一個想一輩子做研究的學者,她將「保持謙虛」當成最重要的原則,唯有如此,才能保護科學家最原始的好奇心,避免被自己主觀假設的答案給蒙蔽。

 

氣候變遷仍在持續,極端天氣的挑戰也未見終點。無論一切多困難,說起研究,黃教授語氣裡仍盡是滿足,「我們想要知道的就是為什麼。」在既複雜又龐大的問題面前,動機卻仍舊可以保持簡單。或許就如同牧羊少年的追尋,在這條漫漫長路上,科學一時給不出完美答案,但只要持續前行,就能離真相與解方再近一步。而指引方向的北極星始終如一,就是──「我真的很喜歡跟大家一起解密」。

 

【人物專訪32】保持謙虛,在數據與模擬之間,探尋氣候未來—專訪臺大大氣科學系黃彥婷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