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科會學術攻頂研究計畫年度交流研討會報導(2023/3/29-30)

by 朱 富國
518 觀看次數

撰稿 / 朱富國(科學推展中心主編)


 

2009年國科會推出了「學術攻頂研究計畫」,提供潛力學者長期且充份的經費奧援,造就眾多優秀的科技與社會人文研究專才,相關研發成果也頻獲國際重量級期刊青睞報導,協助臺灣快速躋身世界前瞻科技研究的前段班。

「學術天花板」:薪火相傳、激盪未來

然而學術研究絕非閉門造車、結案後即將研究成果束之高閣。相對地,在研究過程若能廣納各方意見並吸取新知,都有助於相互砥礪精進研究、跨域合作、達成國家整體研究資源共享和人員經驗傳承;因此在2021年,「學術攻頂研究計畫年度交流研討會」(以下簡稱攻頂年會)便乘載著此一使命應運而生。

為服務各地研究團隊,攻頂年會每年三、四月份輪流在臺灣北、中、南各地舉行,歷屆皆邀請近百名頂尖國內外學者以壁報展示與口頭發表等形式進行交流討論,第四屆年會已於2024年3月29-30日假臺中市李方艾美酒店圓滿落幕。國科會自然處羅夢凡處長致詞時表示:「攻頂年會發表內容都是臺灣學術界最頂級的研究計畫,因此攻頂年會可說是臺灣學術圈的『天花板』」!

羅處長還指出,每屆攻頂年會都邀請許多年輕研究者與會,希望促成中、新生代學者與頂尖學界前輩間的薪火相傳。另一方面,由於攻頂計畫團隊分別來自於「數學及自然科學」、「工程及應用科學」、「生命科學」及「社會科學」四大研究領域,攻頂年會期盼透過跨領域學者的意見討論,激盪出創新的研究主題。人才的「垂直交流」和跨領域的「橫向交流」,是攻頂年會希望達成的兩大效益。

「畢業成果展」:質量齊揚、成績斐然

本屆年會與往年相同,共有13個學術攻頂計畫團隊進行成果發表。學術攻頂研究計畫一期五年,今年有多組已完成或接近結案階段的計畫團隊,是以「畢業成果展」的心情參與年會,團隊研究成果無論質與量都相當可觀。

例如國立清華大學物理所余怡德教授主持的「飛行量子位元—單光子的量子資訊操控」計畫在五年執行期間,除於國際標竿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並參與量子國家隊計畫,成功打造了臺灣第一個量子加密通訊網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李遠鵬講座教授主持的「大氣化學及天文化學上關鍵分子的尖端研究」計畫,團隊成員迄今也已發表超過逾百篇報告。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瑞華主持的「K29/48 分枝型泛素化之形成、拆解及在細胞自噬與蛋白品管的功能」計畫,除了發表十餘篇知名期刊論文外,也正在進行美國專利申請作業。由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阮啓弘主持的「探討注意力,工作記憶與認知控制的神經機制與建立理論」計畫,則已逐步確認以HHSA技術分析腦波資料,對於神經相關疾病精準醫療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奔向新時代:貼近市場、珍愛地球

在攻頂年會如此重要的學術交流殿堂中,計畫團隊莫不使出渾身解數,積極展現研究成果精華。例如物理學門攻頂計畫團隊,夸克粒子權威、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侯維恕教授便以「奔向新希格斯/味物理時代」為題,激發現場聽眾對於嶄新物理時代的想像與期待。國立臺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林麗瓊研究員,則由材料學家的角度與情懷出發,思考如何透過人工光合作用相關研究,實現淨零排放以減緩地球暖化危機。

化學學門部分,首先由光物理化學國際級學者—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周必泰教授分享團隊以前三年的近紅外有機發光二極體相關研究為基礎,延伸挑戰探索分子交互作用、分子運動和能源相關議題的寶貴經驗。其次,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化工系黃炳照教授鎖定電動車、移動式電子產品廣大應用市場而持續深化的金屬電池研究,則引發現場來賓對於電池過充、膨脹甚至爆炸等安全議題的熱烈討論。

至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刁維光教授主持的「光伏與光催化:無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二氧化碳還原與氫能演化」計畫,於2023年8月開始執行計畫至今,已發表了多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成果相當豐碩。值得一提的是,刁教授為李遠鵬教授的高徒,貼切呼應了攻頂年會的薪火相傳的初衷。

生科是未來:精準醫療、以人為本

近期媒體報導,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接受訪問時曾表示:「學電腦的時代已經過去,生命科學才是未來。」儘管說法見仁見智,然而生命科學與每個人都關係密切,卻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攻頂年會中生命科學相關計畫的討論也備受關注。

國家衛生研究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林淑宜研究員,近年便專注於研發以調控Aβ42類澱粉蛋白聚集為目標的阿茲海默症藥物設計新策略。另外,長期致力於醣醫藥科學研究的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洪上程研究員,本期攻頂計畫則試圖解析更多醣體和各種蛋白質的交互作用,預期將有助於膽管癌等疾病早期診斷和未來藥物開發,與抗肥胖藥物、環保吸油煙紙、海藻多醣等應用。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學系宋信文教授研究團隊,則持續拓展兩種非侵入性經腸/胃直達腦部口服藥物傳遞系統的應用領域,前者除可治療腦瘤、腦膜炎,團隊也嘗試用於治療俗稱「癌王」的胰臟癌;後者則鎖定解決全球近十億人口的肥胖與相關代謝異常問題,以及作為癲癇、憂鬱症、帕金森氏症、敗血症的治療策略。攻頂年會最後壓軸登場的是中國醫藥大學洪明奇校長率領的研究團隊,計畫目標為針對三陰性乳癌開發新型態生物標記,提供有效的精準醫療策略,未來更期望能將此技術應用於其他癌症。

跨域齊攻頂:跳脫本位,溝通學習

研討會最後交流討論時段,跨領域學門如何「攜手攻頂」,是許多來賓共同關心的議題。國科會人文處蘇碩斌處長認為,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在心理學、腦神經科學、高科技穿戴裝置等領域,仍存在許多值得合作之處,甚至從哲學觀點探討對於社會的影響,都是創新的切入點,因此未來他也相當期待研究團隊申請攻頂計畫時,能夠多邀請人文社會學者參與。國科會陳儀莊副主委則呼應,未來國科會跨領域活動都將「廣發英雄帖」,希望能藉此激盪出更多的不同的合作模式。

此外,國科會生科處楊台鴻處長以自身橫跨化工、醫工和生科的背景為例,他認為跨領域肯定存在不同學門的障礙,但是跨領域最大的價值,在於有機會學習從不同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不會一直無法跳脫自己原本領域的思維模式。國科會工程處李志鵬處長也認同,各領域學門使用的語言和標準原本就差異極大,跨領域合作過程勢必需要很多的溝通和學習,只有透過彼此間充分的了解才能降低障礙,這也是跨領域研究最寶貴之處。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