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  實現Gr/MoS2異質結構圖案化的光致發光

by 朱 富國
36 觀看次數

撰稿 / 張鳳吟(科學推展中心特約編輯)


 

2維材料的堆疊,特別是不同材料形成的所謂「異質結構」,會改變電子能帶結構與光學性質而有不同的物理行為,為各種奈米元件的應用帶來豐富的可能性。其中,二維過渡金屬硫屬化物(2D-TMDCs),例如二硫化鉬(MoS2),因其層與層之間的電子黏著力(凡德瓦作用力),與其它2維材料(如石墨烯graphene,以下簡稱Gr)組合,可形成凡德瓦異質結構,展現強大的光子-電子交互作用與場效電晶體特徵。Gr的可得性、電導性與對材料的保護力,使其成為合成2D-TMDCs異質結構的主要候選者。

一般兩種不同2維材料結合在一起可有兩種方式:一是利用機械剝離,將一種2維材料轉印(transfer)到另一種2維材料,不過這種方法無法獲得大尺度的均勻度,並且無法精準控制堆疊的層數;另一種稱為濕轉印(wet transfer),是利用化學氣相沉積法(chemical vaper deposition,CVD)在基板上成長2維材料,以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等高分子作為支撐,將基板剝離的2維材料轉印到不同的基板或2維材料,這種方法可得到大面積連續的2維材料,並保有轉印材料原本的結構。然而後者有PMMA殘留的問題,進而影響Gr的載子濃度與電性品質。熱退火可去除PMMA,不過也會導致Gr的結構損害與變形。

2017年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contact-mode atomic force microscopy,contact-mode AFM)被提出作為去除PMMA殘餘物的替代方案,可直接以控制的摩擦去除PMMA殘餘物而不需涉及化學反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文欽教授與邱顯智副教授團隊在最新的研究中,利用矽AFM針尖以不同的接觸力摩擦Gr/MoS2異質結構的表面來去除PMMA殘留物,並探討接觸力對異質結構的影響。他們發現,在高的接觸力,Gr結構被AFM針尖損害而裸露出MoS2層,回復MoS2光致發光(photoluminescence,PL)的能力,團隊提出利用這項技術設計圖案化光致發光的可能性,發展獨特的多層2維材料元件。相關研究發表於《應用表面科學》期刊[1]。

團隊結果如下:圖1為不同接觸力下Gr/MoS2與針尖摩擦後的AFM影像、可見光影像,及Gr拉曼光譜結果,圖中的三角形為MoS2。Gr/MoS2已先經歷熱退火過程,圖1a中樣品表面粗糙度隨著接觸力增加而變低,顯示PMMA殘餘物被去除,然而,當力超過220N,Gr的拉曼光譜特徵峰消失(圖1c),表示Gr結構受到損害。

圖1、不同AFM接觸力下Gr/MoS2 的(a)AFM影像、(b)可見光影像,(c)為摩擦前後的Gr拉曼光譜結果,(d)(e)粗糙度、刮傷比例與接觸力的關係。

Gr/MoS2中MoS2是具有直接能隙的n型半導體,而Gr作為p型材料,照射雷射後,受激發的電子因Schottky能障被困在Gr的低能態,導致無法形成電子電洞對,而降低MoS2光致發光(PL)的強度,隨著AFM針尖的接觸力加大,Gr結構被破壞,MoS2逐漸顯露出來而樣品PL強度增加,至660nN 剩下裸露的MoS2

圖2、不同與接觸力下,Gr/MoS2摩擦前後的PL強度關係(藍線),紅線代表MoS2於Gr轉印前,綠線代表Gr轉印後,虛線代表PL強度隨不同接觸力的發展。

有了系統性對接觸力於表面作用之研究,團隊巧妙利用接觸式AFM在Gr/MoS2上製作微尺度圖案:先以110 nN接觸力有效去除PMMA殘餘物,再以660nN的力刮石墨烯表面一小方塊,如圖3a所示。圖3b為Gr/MoS2 光致發光的原子顯微鏡影像,中間方塊明顯有更強的PL,顯示這個區塊為裸露的MoS2

圖3、(a) 透過控制AFM接觸力繪製Gr/MoS2上微尺度圖案。(b)Kelvin探針顯微鏡影像與藍線對應的PL強度變化。

在這項研究中,團隊展示以AFM針尖刮搔Gr/MoS2上的Gr來裁製圖案化PL,為未來單層的高度精確2維元件製程提供有前景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Photoluminescence patterns via single-layer exfoliation in Gr/MoS2 heterostructure using contact-mode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CM Liu, WH Chang, ED Chu, CH Yin, YW Lan, HC Chiu, WC Lin,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644, 158778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