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國科會自然暨工程領域女性科學家聯合研討會報導 (2023/12/15-16)

by Yang-Kuang Chao
568 觀看次數

女性主義浪潮自歐美等地捲起後,歷經了一個多世紀,無論在全球抑或臺灣,整體的地位提升及權益爭取仍是一條未竟之路。學術圈亦是如此,因而必須團結更多的力量,致力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由國科會自然處主導的女性學者研討會,今年從自然科學領域擴大與工程領域合作辦理,匯集了共170餘位來自不同學術領域的科學家與年輕學子,於12月15日及16日兩天在和逸飯店桃園館一同參與。

會議的一開始,國科會的林敏聰副主任委員便指出,會內近年已逐漸建立一套促進性別平權的體系,而經驗交流是維持體系的重要基礎;兩性之間需要彼此理解,如同跨領域的溝通與合作。不論是性別、學術領域與層級,讓相關政策藉由此次會議擴大其參與和影響力是相當重要的!自然處陳小玲副處長除了介紹自然處業務,即針對女性研擬的各項措施與資源進行盤點,以鼓勵女性從事科學及技術研究;工程處郭箐副處長隨後則分享工程技術研究發展整體布局,並透過職涯各階段及各層面的挹注,為女性在內需要協助的對象給予更穩定且友善的研究環境。

緊接著國科會現行策略的推動說明,林副主委藉著綜合座談,進一步和與會者們做一連串交流與討論,舉凡研究人員聘僱、女性的國內外各項補助、育兒及性別政策、乃至少子化等議題,獲得不少反饋。林副主委也強調,國內學術界的性別平權行動當然還有不足的地方,包含長久以來社會價值觀底下的無形框架,需要眾人從制度面加以改革;同時希望藉由這些反饋,為往後制定更完善的策略與機制提供更厚實穩固的基礎。

自然科學領域及工程科技領域的女性科學家們,即使身處不同領域,在學術層面上仍有些共同的語言,職涯過程裡更有一些相同的境遇及問題,值得一同探究與交流。會中特別邀請陽明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冉曉雯教授進行大會演講,從自身經驗來思考性別議題中需要重視的地方,那些傳統而刻板的偏見、性別不平等、甚至不經意的歧視,如何讓她形容像「潛入深海屠龍」一般地踏上自我的征途,克服內心的懼怕和陰影。

大會演講的另一場則更具體地談性別平權的實踐,由中山大學化學系、同時也是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的王家蓁教授,一談造成管漏現象原因之一的職場性騷擾,該怎麼界定、防範及對抗。王教授也援引IDG─內在發展目標的「存在(Being)」、「思考(Thinking)」、「關聯(Relating)」、「協作(Collaborating)」與「行動(Acting)」五項重點,除了喚起重視與實際作為,倡導並共創具備「共融(Inclusion)」、「多元(Diversity)」、「平等(Equity)」、「感恩(Appreciation)」及「愛(Love)」的IDEAL相關主題進入學術領域,相信研究生涯的許多障礙都能迎刃而解。

會議第二天的分組議程當中,工程科技領域邀請洪瑞華教授從過去推動女科技人會議的使命和願景,探討維繫女科技人社群未來應著重的方向。物理領域則由中興大學物理學系陳惠玉教授、中研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陳祺副研究員、以及中研院原分所謝雅萍副研究員分享女物理人的職場甘苦;此外,透過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張宇慧助理教授、大考中心程暐瀅博士與新竹女中李佳玲老師等專家帶領討論,我們得以從不同面向得知物理學科的教育現況。

化學領域的小組會議在趙奕姼秘書長主持下,就日前喧騰一時的「#MeToo」運動,反思女性於職場中應對那些性別或權威下「尷尬情境」的方式,另一方面,延續王家蓁教授的大會演講,若將IDGs的概念延伸到 SDGs,從內而外顯化,人生必定會更為美好。地科及數學領域的與會者們經由趙蓮菊教授的演講分享,一同探究數學統計在地球中生物多樣性的應用與發現,會中也不免提到因性別認同偏見而犧牲的著名數學家圖靈(Alan M. Turing),趙教授以圖靈的例子,並透過自身專注生物統計的經歷,期勉與會的女科學人們,惟有長期的堅忍才能造就卓越。

與會者們首次藉著會議跨越自然科學與工程科技的疆界,彼此之間進行的小組自我介紹、星空夜談等交流,更加深化及擴大了學術合作互助的可能。一如過往女科學人辦理研討會的宗旨,不管是研究工作或家庭生活的相互扶持、鼓勵,同樣重要。憑著這股溫馨而堅定的凝聚力,相信能召喚愈來愈多人一同迎接挑戰、向前邁進。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