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卓越領航研究計畫年度交流研討會報導 (2023/7/2-3)

by Yang-Kuang Chao
739 觀看次數

盛夏的萬里晴空下,有一群學術界的先進們正如老鷹般振翅,引領國內基礎科學研究飛向更高的地方。國科會的「卓越領航研究計畫」,繼2022年首度匯聚所有計畫團隊,舉行交流研討會議後,今年接續於7月2日至3日在嘉義長榮文苑酒店辦理「2023卓越領航研究計畫年度交流研討會」。不僅展現優勢研究領域的成果與高度,也期望影響更多學術研究團隊,一同往上飛翔。

國科會秉著厚實中堅科學研究人才能量之目的,將適當資源投注於學術領先研究群,以發展特定領域與關鍵技術,創造科學價值。近70位來自物理、化學、地球科學、數學等基礎科學的研究團隊與相關人士,在此次研討會中,共同聚焦國內傑出的基礎研究現況。基於這些紮實的研究與團隊的合作,國科會綜合規劃處彭麗春處長於受邀致詞時強調學術交流的重要性。除了國內的交流,也要把握國外交流的契機;臺灣必須在國際間更上一步,並且是能獲得更多肯定的。

精進基礎科學  創造卓越成果

會議首日上午由生活中體會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探究,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吳俊傑講座教授就以颱風與氣候變遷為題,從全球模式及區域動力來分析人為影響環境下的未來颱風活動趨勢;同樣來自臺大大氣科學系的郭鴻基教授,則透過颱風侵襲路徑觀察臺灣複雜地形與降雨型態的變異。中央大學應用地質所的董家鈞特聘教授從氣象模式衍生到地質與地層模型,以臺北盆地土壤液化潛勢的評估,探討地層參數隨機場模擬及地質模型不確定性。

有些物理現象不易被我們察覺,卻是科學家們始終想要瞭解的!中研院物理所的張元翰特聘研究員便持續以宇宙射線偵測及量子技術,提升探測器尋找暗物質成份的靈敏度。而物理領域的許多應用,更是邁向科技時代所不可或缺。臺大物理系黃斯衍副教授從純自旋電流研究,逐漸延伸到自旋三重態超導體材料的開發;成大物理系陳岳男特聘教授則分享由量子操縱性基礎中找到量子資源分類的關鍵理論,繼而研擬遠端量子態備製。

化學領域也有愈來愈多元的發展,如陽明交大應用化學系刁維光講座教授專注於鈣鈦礦在光催化上的應用,以及高穩定性無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開發、機理研究;中研院化學所的許昭萍研究員更跨足機器學習,說明如何將此一技術運用在電子轉移及反應動力學當中,改善研究過程與方法。臺灣大學化學系陳俊顯特聘教授則從自然界裡的植物、以及單分子界面的電子傳輸機制剖析,再談雙金屬電極如何提高電子傳輸效率。這些研究上的發現,同樣為未來開啟了新的想像空間。

探索未知領域  開展科技新猷

首日議程的最後一個部分,從最基礎的學術理論到探索宇宙的浩瀚,體現科學的廣袤。臺灣大學數學系陳榮凱講座教授鑽研於純數學範疇中的代數幾何領域,分析高維度幾何中的纖維化與葉理化。中研院地科所的郭本垣研究員探究的則是地底下的板塊邊界,透過太平洋的跨國合作探測,瞭解地球的板塊演化史與內部動力系統;同樣登上國際的還有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許晃雄特聘研究員所主導的研究團隊,在氣候變遷下,持續發展臺灣地球系統模式(TaiESM1),建構更完善的氣候模擬與推估能力。而地球之外的空間裡,清大光電工程所的李瑞光教授亦不斷致力於先進重力波探測器之儀器與資料分析研發。

會議次日的焦點回到物理學上,深究一些新興的材料科學等相關議題。臺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的林麗瓊特聘研究員分析了二維奈米材料作為光催化物質之介面物理與化學,且將二氧化碳變成寶貴的資源;清華大學物理系果尚志特聘講座教授所著重的部分,在表面電漿子晶格的拓樸雷射;東華大學物理系的柯學初特聘教授整合了電磁波工程、量子物理、生物化學及光譜技術,自分子層級瞭解催化反應,為材料科學及生技、醫學等領域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方向。

持續跨域交流  攜手躍登國際

此次共計16組研究團隊進行口頭成果分享,而壁報成果發表則加上了另外6組第一年參與卓越領航研究計畫的團隊。與會者們透過壁報展示的互動交流,為跨領域的合作奠定更堅實的根基!自然處羅夢凡處長於次日會後的綜合座談當中,則以「華山論劍」形容國內卓越的基礎科學研究人員在會中齊聚一堂、彼此切磋知識的氛圍,並希望能將跨域交流與資源連結的概念傳承下去。

在綜合座談上,不少與會者對於計畫執行及會議發表型態提出了建議,並經由討論凝聚共識,為兩天會議畫下完美的句點。隨著卓越領航研究計畫在政策挹注下繼續向前推動,期待將來能夠看見更多臺灣的科學研究成果,飛躍至國際舞台。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