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國科會學術攻頂計畫年度交流研討會報導 (2023/3/24-25)

by Yang-Kuang Chao
816 觀看次數

時值三月春暖,港都高雄氣候宜人,2023年的國科會學術攻頂計畫年度交流研討會於3月24日及25日兩天便在高雄洲際酒店舉行,為國內學術圈帶來一年的新氣象。會中邀請了不少資深卓越及新世代學者參與、觀摩,總計有近90位國內專家學者共襄盛舉。

國科會林敏聰副主任委員在會議開場致詞時,憶起近年來學術推動的種種變革,進而強調由下而上重新形塑科學研究本質之重要性,並應以淺顯的闡述做跨領域知識交流、分享,擴展臺灣科學的影響力。首次與會的陳儀莊副主任委員則從國際合作的角度,提到在轉變快速的世界中,臺灣正以優質及可信賴的科學研究,逐漸提高在國際的能見度。今年來自「數學及自然科學」、「工程及應用科學」、「生命科學」及「社會科學」領域共13個學術攻頂計畫團隊展現研究亮點,除了一同努力打造更好的跨域平台,陳副主委也期待會議能透過不同世代的對話,萌生新的想法及合作。

探索人類生命的延續

在工程及應用科學的最新研究進展上,臺灣科技大學化工系的黃炳照講座教授探討了電化學儲能系統,即如何藉不同電解質中的金屬沉積與溶解,開發具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且長效的金屬電池。精進人類物質生活之餘,健康亦不可或缺!清華大學化工系的宋信文特聘講座教授便專注經由腸道直達腦部的非侵入性口服遞送系統研發,為癌症、腦膜炎、敗血症等疾病治療提供可能的新管道。同為清華大學的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北森武彥教授,則透過基於微奈米流體之單細胞蛋白質體系統,挑戰技術的侷限並創造醫學上的貢獻。

生物體的生命探索不僅如此,中研院生化所的陳瑞華特聘研究員即以活體中黑色素瘤增長為例,觀察蛋白質泛素化在代謝途徑中的相位分離調控。中國醫藥大學洪明奇校長兼講座教授則持續針對乳腺癌進行實驗,開發標記引導之癌症標靶治療;而首度獲學術攻頂計畫補助肯定的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林淑宜研究員,試圖重新審視人類疾病中易聚集的蛋白質分子,以分子間非平衡態作用力來謀定藥物開發的化學策略。跨足到社會科學的範疇,探究人類的認知思維,致力相關研究的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阮啟弘講座教授,以偵測腦部接收圖像變換訊息產生之變化,掌握注意力、工作記憶與認知控制的神經機制,建立神經疾病治療建議的理論。

追尋自然無窮的可能

自然科學領域的相關研究,影響層面就較為廣泛。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的洪上程特聘研究員有鑑於癌症長期以來為臺灣十大死因之首,而油煙與空汙乃致肺癌的主要因子之一,故進行了環保吸油煙紙的開發研究。臺灣大學化學系周必泰教授則延續過往的成果,分享光驅動化學的新進展與在近紅外光區強放光分子之相關研究。另一方面,臺灣大學物理系的侯維恕講座教授將視野開展到以希格斯機制探討質量之源的「大科學」框架,相關研究組織與設備逐步完善,為創造物理學新時代的使命邁進了一步。

會議次日,首位講述團隊研究進展的陽明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李遠鵬講座教授,呼應了侯教授的開闊視野範圍,分析天體與大氣中化學關鍵分子的光譜反應。而提及光的傳遞,清華大學物理系余怡德講座教授即運用飛行量子位元這種具備光速的單光子,就量子計算系統當中的資訊傳輸進行操控實驗。壓軸登場的中研院原分所王玉麟特聘研究員團隊,透過臺大凝態中心王俊凱研究員代表報告,也介紹了團隊探究表面增強拉曼散射的極限,以及其做為快速鑑別細菌、抗生素敏感性試驗的研究平台。

發現科學嶄新的力量

首日會後的交流討論及次日的綜合座談上,與會者們就現有制度下執行研究、或尋求合作時所遇到的現象與問題,進行了踴躍討論。學術結構與文化的調整精進依舊是重要的著眼點,而建立更有效的跨域交流平台、技術合作,整體提升臺灣的學術研究水準,則可能是研究得以再突破的關鍵。

新世代及計畫團隊的年輕學者在會議當中的意見討論,與壁報展示交流時間跨世代的議題深入探討、熱絡互動,由上往下傳承了知識和經驗,使學術界看見了嶄新的希望!期許未來能有更多具備競爭力的新血挑戰「攻頂」,以真正達到科學永續發展之目的。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