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訊息
Notice
學術活動行事曆
Calendar
May, 2025
熱門標籤
HotTag
研討會訊息
Seminar News
科學人物
Scientist
-
【人物專訪32】保持謙虛,在數據與模擬之間,探尋氣候未來—專訪臺大大氣科學系黃彥婷副教授為什麼北極暖得快,南半球卻慢半拍?為什麼減少空污,升溫反而更急促?這些問題的答案,藏在大氣與海洋之間無聲的對話裡;以「謙虛」為師,透過模擬、觀測數據與理論方程式,黃彥婷教授將氣候變遷的訊息聽得更清楚,持續在研究中前進。地球科學
-
【人物專訪31】林學庸,走一條人煙稀少的路,看見與眾不同的風景2024年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學者林學庸,目前服務於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擔任副教授一職。小時候的林學庸,對自然科學特別感興趣,容易受到自然科學相關課外書所吸引,並在高中時,和同儕一同經歷準備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的過程。對物理深感興趣的他,在準備的過程中,沉浸在學習物理的喜悅。數學
-
【人物專訪30】當個不接地氣的人—羅立的古海洋與古氣候研究之旅2024年對羅立來說是相當特殊的一年。這年3月,他的名字登載於世界頂尖科學期刊之一:《自然》(Nature),為其團隊參與國際海洋發現計畫(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383號航次的研究成果,奠定了重大里程碑;同年8月,他的名字再度出現於113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獲獎名單,長期投入科學研究的努力,又一次獲得了肯定。地球科學
研究亮點
Research Highlights
-
【研究成果】利用地震波的衰減窺探臺灣大屯火山區的岩漿及地熱庫地震發生時,震波會從震源以最短的路徑傳遞到不同地震儀所在的地方。因震波在不同的地質構造會有不同的傳遞速度,地震學家可以藉由震波抵達地震儀的時間(到時,arrival time)來推測出震波所途經的地方的速度構造。
-
【研究成果】寂靜星系:遙遠的小老頭 以及它早衰的秘密距今約 137 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原始氣體雲坍縮、形成恆星,結構演化至始星系誕生;尤其在最初的幾十億年是星系形成的黃金時期,當時星系積極地將氣體儲備轉化為新恆星。
-
【研究成果】提出優化p值合併法 為醫學與基因研究的統計工具加分「身體質量密度(BMI)與某種癌症病人的存活是否有相關性?」「這基因是否和某種疾病相關?」這些問題常利用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來做檢定,從p值決定這假設是否為真,一般p值小於或等於0.05稱為具統計顯著性,否定該虛無假設的命題。社會科學與生醫方面的研究常需統合各方研究資料,合併多來源的p值,來幫助研究者做最終的判斷
學術活動成果
Activity Results
-
2025國科會大氣科學學門研究成果發表會報導(2025/2/13-14)「2025國科會大氣科學學門研究成果發表會」為國科會自然科學與永續研究發展處年度例行性會議,主要目的為介紹大氣科學學門近況、邀請近三年執行國科會大氣科學學門專題研究計畫學者專家發表研究成果,並與學門同仁交換研究心得,同時規劃並討論大氣學門各次領域的未來研究與發展方向。
-
海嘯及避難收容交流研討會(2025/3/31)宜蘭縣政府3月31日辦理「海嘯及避難收容交流研討會」,吸引各方防災夥伴。此次研討會旨在提升各界對海嘯災害的應對能力,並透過跨域經驗分享,進一步強化宜蘭縣的防災準備及資源整合,確保未來能有效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