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科會自然處科學職涯暨性別平權交流研討會(2024/11/15-16)

發表者 SPEC科學推展中心

2356 觀看次數

2024年國科會自然處科學職涯暨性別平權交流研討會(2024/11/15-16)

撰稿 / 何郁庭(科學推展中心執行編輯)

性別平等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第5項目標,該目標訂定女性在財務、法律、家務分工等權利應該被落實;儘管如此,真實社會中,女性在各層面的地位和影響力,仍存在弱勢和不平等,需要不斷被提起和爭取。在學術圈內,女性科學家僅佔少數,她們有著多元的樣貌和特質,且在科研領域內,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更多女科學家們的成就被人看見,意味著將有更多年輕女性願意相信自己將來有機會在學術舞台上發光發熱。

 

2024年11月15日至16日,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科會)自然處指導,並由四位會議籌備委員-中央研究院天文所林俐暉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化學系陳巧貞副教授、國立中山大學應用數學系陳美如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劉雅瑄教授及科學推展中心共同籌辦的「科學職涯暨性別平權交流研討會」,於嘉義福容VOCO酒店順利舉行。本次為期兩天的活動吸引了來自各界的95位科學家與年輕學子共襄盛舉。自2021年起,國科會每年定期舉辦女性科學家會議,今年更以「性別平權」為主題,期望吸引更多關注相關議題的學術研究者參與,進一步推動科學領域的多元共融與平等發展。

 

國科會與學術社群共同打造性別友善學術職涯


本次會議由國科會賴明治處長的致詞揭開活動序幕。賴處長首先提及,國內目前對STEM(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領域人才的需求急劇上升;然而,女性科學家數量相對較少,在各科研領域的比例仍顯不足。為了吸引人才投入學術領域,並產出更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國科會挹注多項資源、獎學金與支持機制,期待透過這些努力,培育更多出色的研究人員,並提升國家科研競爭力。

2024年國科會自然處科學職涯暨性別平權交流研討會(2024/11/15-16)

接續賴處長的介紹,在國科會現行策略的推動說明方面,國科會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處張雅惠科長以全階段科研人才培育和博士生獎學金現況角度切入,介紹學術人才養成的具體方針。張科長強調,國科會以鞏固基礎研究為核心,並透過跨部會合作提供多元獎學金與研究支持措施;同時,未來更將推出彈性支持措施,促進性別平等及友善科研環境。

此外,國科會綜合規劃處彭麗春處長在演講中強調,性別平等需融入工作所有層面,才能真正落實。她提到國科會每年推動性別主題研究,至今已累積381項成果,並針對青年科學家提供育兒協助計畫。此外,國科會設有性別交流平台,鼓勵學術社群互相分享與支持,提倡以「多元、公平、包容」的核心原則下,打造更平等的學術研究氛圍。

 

看見限制、了解問題,勇於應對挑戰的女科學家


本次會議特邀三場大會演講,分別從法律修訂、科學證據、經驗分享等面向,闡述身為女性在面對生活、研究職場、家庭乃至各類場域中,確切會遭逢的困境;並藉此導出各個性別可以如何抉擇,積極迎擊撲面而來的挑戰。

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法律學院林志潔特聘教授的演講中,她提到國內性別平權風潮進步相當快速,並以2005年剛進入陽明交大服務時,校內男女性別比僅十比一,各種軟硬體設施都對女性不友善的景況,對比二十年後臺灣在性別相關法規、場域、想法上的進展;此外,也借《跟蹤騷擾防制法》法規,說明過去女性受到追求者侵擾時,無處申訴求援的窘境。關於法規面,林教授在演講中詳細解釋近期備受矚目的性平三法中,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和性騷擾防治法所保障的權益和適用情境。她分享一個個流暢且精彩的故事時,也不忘提醒權力和法條不會平白無故出現,鼓勵所有對現況不滿意的人大聲疾呼,有所行動,才有機會改變不公平的待遇。

2024年國科會自然處科學職涯暨性別平權交流研討會(2024/11/15-16)

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的許昭萍研究員援引《Why So Slow?》一書做為演講標題,討論學術界的女教授為何這麼少,而且幾乎沒有改變。許研究員說明,刻板印象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它沒有對錯,也難以杜絕,但必須認知到刻板印象會對自我產生限制。光是帶有刻板印象或歧視的言語,就會影響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進而影響各項外顯的能力表現;因認知偏誤造成的低評價,會拉低女性的表現,導致成功的楷模更少,更少的典範又將加重社會中的認知偏誤,逐漸形成負向循環。此外,許研究員也強調,刻板印象不只有性別,年齡、體態、膚色都各自有刻板印象,值得我們花更多時間省思。

2024年國科會自然處科學職涯暨性別平權交流研討會(2024/11/15-16)

關於家庭生活和工作間,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黃彥婷副教授以自身經驗向與會者分享她試圖平衡二者的方式。家庭、工作兩項人生的重心,皆會花費大量時間與心力,意味著這兩項課題必定會競爭一位女性科學家的寶貴時間。然而將一個人的生命歷程攤開,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家長焦頭爛額照顧一位幼兒的時間,並非無止盡持續下去,幼兒需要母親全心呵護的時光,僅佔生命的一小部分。黃教授也點出另一個觀點,說明一位科學家需要花非常多資源和時間養成,所以不盡然要為了暫時性的家庭責任,放棄接下來長達二、三十年的學術生涯。在時間稀缺的情況下,也可以善用不同的策略和援助,打造能讓自己持續從事學術研究的長久之道。

2024年國科會自然處科學職涯暨性別平權交流研討會(2024/11/15-16)

跨域、跨背景交流,讓女性科研社群更團結也更有力量


本次會議透過分組交流與跨領域合作,期望深化不同背景參與者間的互動,促進科學研究的跨域融合與性別平等的多元視角分享。此外,綜合座談及高中教師的第一線觀察分享,不僅為與會者提供多角度的啟發,亦為推動科學教育和學術政策的優化奠定基礎。多位參與者發表不同的經驗和故事,探討議題包含研究人員懷孕權益、性別平權課程、女性科研扶持計畫等。未來,會議成果將匯整為具體建議,為學術發展和教育實踐提供參考,助力科學社群在多元包容與創新突破中邁向新高度。

2024年國科會自然處科學職涯暨性別平權交流研討會(2024/11/15-16)

而第二天關於高中生科學教育、學習與性別為主題的對談中,由國立中山大學物理學系郭建成教授擔任主持人,在國立中山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張宇慧助理教授、國立臺南家齊高級中等學校郭政宜老師、國立彰化高中劉曉倩老師、新北市立新店高中白佩宜老師、臺北市衛理女中洪美珠老師,與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王嘉慶老師的分享下,與會者對現在高中科學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場也有科學家與年輕學子分享自身在高中時期的科學知識學習經驗,與因為性別問題而衍生的大小故事。張宇慧教授在討論中提及,教育沒辦法馬上被看見,可能要十年後才知道結果如何;如果讓青少年自己串聯科學活動,引領他們在非正式的情境下接觸科學,或許是引發高中生科學興趣的另一種途徑。

在議程規劃的密集討論以外,本次會議同樣在第一天晚上留下「星空夜談」的時間,讓與會者在晚間自由互動和交談。研究者和研究者互相了解彼此的研究進展,研究者與學生交換身為女性在學術場域的好與壞,學生和學生間則可以互相砥礪打氣。

本次性別平權會議中,許多成功和優秀的女科學家皆不約而同地向在場的與會者傳達:妳們都已經很好了,甚至比自己想像中的還要更好,所以,不要害怕面對挑戰,也不用擔心自己做不到。女科學家不必被各式各樣的聲音束縛,女科學家可以是多元的面貌,相信藉由一次次的性別平權會議,女性都能走出更自在也更自信的道路。

 


延伸閱讀

  • 2023國科會自然暨工程領域女性科學家聯合研討會報導 (2023/12/15-16)
  • 優雅立足於職場與生活–2022自然科學領域女性學者研討會報導 (2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