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天文學會2022年會員大會暨研究成果發表會 (2022/9/30-10/2)

by Yang-Kuang Chao
489 觀看次數

由中華民國天文學會主辦、國立中正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協辦,並且由物理研究推動中心補助的「中華民國天文學會 2022 年會員大會暨研究成果發表會」於 111 年 9 月 30 日至 10 月 2 日在國立中正大學舉行,吸引近 200 位國內外學者、學生、廠商代表等參加。

原本預定5月下旬舉辦的大會,因疫情而暫緩。理事會於 7 月 19 日決議恢復籌辦本次大會。三天會期在地主國立中正大學馮展華校長致詞後正式展開。邀請講員朱有花教授,以「WR Nebulae, 40 Years After」為主軸,不僅介紹沃夫-瑞葉星的研究歷史,也回顧個人天文研究生涯並勉勵年輕學子和 業餘天文工作者;王為豪博士以「The Art and Science in Astrophotography」為題,從藝術和科普的角度呈現攝影作品的深廣視野,將天文攝影推上新的高度。

本次大會口頭論文報告 44 篇涵蓋天文 科學、業餘天文及科學教育推廣等領域,另有 69 篇壁報論文和摘要發表,合計 113 篇。 學會近年持續推動的國家天文台討論會利用第一天傍晚及第二天下午舉行。第一場由天文界學者參加,第二場特別邀請了國科會的物理領域召集人鄭嘉良教授。會場有約 30 位教授參與,另外約有十位教授遠距參加。

在第一場會議中,我們確認了之前會議的共識,並且瞭解了新的天文核心設施計畫,決議繼續推動國家天文台並且成立一工作小組來制定國家天文台白皮書。在第二場會議中,鄭教授認為國家天文台的設立需耗費很長時間,目前的核心設施是一個展示天文學界需要國家天文台的機會。他認為天文學界若能拿出豐富的核心設施成果,應可增加此一計畫的規模, 取得更多國科會的支持,慢慢往國家天文台的目標前進。基於這兩場會議的結論,學會將成立國家天文台工作小組並且全力支持天文核心設施計畫。

為鼓勵本國研究人員多使用開放的重力波數據來進行不同層面的研究,第二天下午於會場研討室由天文學會、重力波開放科學中心及神岡重力波探測器台灣合作團隊共同主辦「重力波數據分析學習班」。3 位講師分別為 17 位註冊報名學員介紹重力波觀測原理和資料結構,現場實習分析數據;同時也幫學員媒介相關研究的指導教授。下午三點起,學會與中正大學物理系合辦「天文探索在嘉義」的科普活動,包含兩場演講及一場科普實作,對象為雲嘉地區高中生。台師大卜宏毅教授首先以「宇宙中的黑洞:深奧的簡潔」為講題。清大賴詩萍教授則主講「尋找外星人的家」。科普實作(光譜儀)的講師為中研院天文所周美吟博士及嘉義高中黃冠夫老師。吸引 40 名學生報名參加。晚上的觀星活動由嘉義市天文協會支援,協會出動十多名會員、五台望遠鏡及移動式星象館,開放民眾自由參觀。

第三天大會,學會頒贈第六屆天問獎給朱有花教授,以表彰她對於天文研究之卓越貢獻。國立中央大學特將鹿林 天文台所發現的第 461981 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朱有花(Chuyouhua)」並頒贈「朱有花」小行星銘版給朱有花教授。大會也評選出最佳學生壁報論文獎三名,及最佳學生口頭報告獎兩名,並頒給獎金。

全球疫情使得本次會議在停辦一年後又延至秋季舉行,也 限制了海外學者的參與機會。會議論文口頭報告首次採用現場暨遠距混合模式。會場雖受交通限制,仍吸引相當多的學者與會,還有遠超過預估的現場報名人數和有學院背景的非從業人員。學會以有限的財力支持科普研習等活動,在偏鄉擴大接觸層面。籌備委員會在此由衷感謝國科自然處物理研究推動中心持續的支持與補助,以及各協辦單位包含義工的熱情協助,提供了完善的場地與人力支援,還有所有與會者及工作人員,讓本次年會的各項活動得以順利圓滿地舉行!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