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臺灣海洋聯盟大會報導 (2021/10/1-2)

by Yang-Kuang Chao
1288 觀看次數

航向藍海,轉動船舵,由科技部會同海委會國家海洋研究院共同主辦的「2021臺灣海洋聯盟大會」,10月1日、2日兩天於西子灣畔的中山大學召開。在聯合國為2021至2030年所訂定的「海洋科學永續發展十年」背景下,藉著國內與海洋議題相關的產官學界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同參與及研擬共識,臺灣海洋聯盟正式啟航。

早在2020年10月,科技部就已協助學術界開始建立「臺灣海洋聯盟(Taiwan Ocean Union, TOU)」雛型,並結合了海洋委員會的力量與資源,以跨部會及跨領域的方式逐步推動。聯盟召集人、也是自然司海洋學門召集人的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蔣國平教授在開場致詞時,強調全球海洋正面臨「海洋資源非永續開發利用」、「海岸及保護區破壞」、「海洋汙染」及「氣候變遷衝擊」四大威脅,亟需人類共商解決之道。兩天會議全程參與的科技部林敏聰政務次長則提到,聯盟成立主要目的之一是推動跨域對話基礎,橫向連結起國內各涉海組織,並能縱向地傾聽基層單位的聲音,由下而上整合跨域科研能量;長遠而言,林政務次長期望從臺灣的在地性與特殊性出發,實踐海洋減壓及永續發展。

海洋委員會的蔡清標副主任委員、以及東道主中山大學鄭英耀校長分別致詞後,會議重頭戲之聯盟啟動儀式,特別邀請科技部、海委會、國海院、臺灣大學、中山大學、海洋大學等單位長官,將海洋最重要的元素─水,一同倒進特別打造的「Taiwan Ocean Union」字樣中,象徵著為聯盟正式注入永續之活水!隨後,會議正式分為九個組別陸續展開。

率先登場的「氣候變遷組」,從我們生活環境中具急迫性的議題來審視與海洋之間的關聯。東亞沿岸乃至西北太平洋的海洋大氣變遷、熱帶氣旋強度與數量變異趨勢,顯示全球暖化的威脅,因而包括海洋藍碳及臺灣預計2050年達到碳中和等目標,是必須儘快思考執行策略的。同時段進行的「生態永續組」,則從海洋生物資源調查談起,探究臺灣海洋生物多樣性,在提出未來發展的機會之餘,也提及面臨的人才缺乏、精準技術問題與困境。

我們通常經由報章雜誌、電視或網路媒體瞭解生存環境中所遇到的問題與現象,大會的許多講題也試著從與海洋相關的新聞事件出發,如海平面不斷上升的威脅、離岸風力發電安排等報導資訊,在首日下午「海洋地質組」及「海洋法政及教育組」當中,皆成為探討的議題。此外,會中呼應聯合國海洋科學十年規劃的海洋教育政策方向,與海洋地質乃至水下文化資產的探勘,則充分展現了科學與教育政策的跨域合作。首日最後展開的「海洋產業組」,談論內容透過了許多跨領域技術的引援、使用,像是低碳船舶的研發、再生能源的擴大、智慧物聯網(AIoT)下的海洋各項監測,給予眾人更樂觀的想像。

會議次日延續海洋科學的技術應用,「觀測技術組」以遠在大氣層外的海洋衛星遙測,到水面下的聲學研究、自主觀測儀應用,除期許達到永續使用海洋之目的,更反映了氣候變遷危機與相關的災防應對策略。「海洋工程技術組」除了提到浮式離岸風機、洋流發電等技術與設備建置,也進一步突顯現階段遭遇之阻礙,如找尋合適的場域便是一個難題。然而藉著此次大會難得的共聚、討論,這些阻礙及難題期待能尋求解決方案及彼此合作互補的機會。

次日下午的「研究船發展策略組」,全面性地檢視我國研究船之需求、營運挑戰與未來展望,並參考各國的運作模式,提出科研船總體目標與進程之規劃方向。「資料庫組」所談論的則由資訊領域出發,輔助海洋科學的發展,講者們不僅分享了科技部、氣象局、國海院等機構對海洋相關資料庫的建構特色,也從使用者端探究海洋資料庫的服務需求。

會後的海洋科學論壇當中,自然司羅夢凡司長與蔣國平召集人共同指出,會議最主要的共識,乃以永續發展為核心價值,強調跨領域合作與資料資源分享。並擘劃「持續完善海洋基礎調查」、「躍升海洋關鍵科技設施」、「跨域整合海洋永續研究」三大發展面向,以科學為基礎逐步制定與實踐政策。

而在會議尾聲,林政務次長再次強調臺灣海洋聯盟的主要目標,在於符合公共利益,著重其背後的社會效益大於經濟效益考量,如此一來方能完善產業發展的基礎層面,真正達到「永續藍色國土」精神。海洋對臺灣而言既親近卻又陌生,聯盟大會的成功,為汲取和善用海洋的遼闊知識開創了一條路,未來需要我們共同把這條航線走得更好、更遠!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