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科學對話的窗口——2025學術攻頂計畫年度交流與研討會報導(2025/03/21-22)
在科學研究精益求精且重視整合與跨域的時代,優秀的研究成果不僅需仰賴深耕專業,更仰賴跨界的理解與合作。由國科會主辦的「2025學術攻頂計畫年度交流與研討會」,於2025年3月21日至22日假淡水將捷金鬱金香酒店舉行。會中來自全國涵蓋「數學與自然科學」、「工程與應用科學」、「生命科學」、「人文社會領域」等四個領域的18個計畫執行團隊及受邀參加之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藉由公開發表與深度對談,共同描繪臺灣基礎科學的進展與未來。
本次研討會與會者包含8位中央研究院院士與近90位學術傑出以及年輕優秀學者,展現臺灣研究社群的實力與多樣性。為深化學術傳承與激發跨領域對話,會中也安排壁報交流特別時段,提供所有與會者一個自由多元互動的空間。
國科會綜規處彭麗春處長於開場時分享過去多年參與研討會的經驗,指出此會議為不同世代學者提供珍貴的思想激盪場域,並現場推薦研究者善用此一年一次的跨域平台進行深度交流。自然處賴明治處長也強調,學術攻頂計畫為國科會最高階的個人型與整合型研究計畫,代表著臺灣基礎研究的前線。賴處長表示,本次研討會聽取講者的報告的同時,也是寶貴的學習機會,期許本次會議成為真正跨領域理解、激發創意的橋樑。
從材料轉化到癌症醫學,連結微觀與生命
本次研討會首場次由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裘正健特聘研究員主持,聚焦材料、生命與疾病轉化的前沿研究。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刁維光講座教授以無鉛鈣鈦礦材料為例,探討其於太陽能電池與光催化二氧化碳還原的應用潛力。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陳瑞華特聘研究員則關注細胞內的蛋白質修飾機制,尤其是K29/K48型泛素鏈在細胞自噬與蛋白質品質控制上的角色,探討方向從蛋白修飾進一步延伸至細胞代謝調控。中國醫藥大學洪明奇校長以開發標記引導的癌症標靶治療為題,呈現如何將基礎研究轉化為具潛力的療法。
探索地球系統與量子材料間的複雜性
緊接著,由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王寳貫院士接棒主持下一場次,主題涵蓋地球科學、前沿材料以及淨零碳排等學術領域。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吳俊傑講座教授從熱帶氣旋與海洋環流切入,剖析氣候變遷下的動力與熱力機制。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俊顯特聘教授則提出分子催化反應中單分子電性的觀察結果,進一步理解催化路徑。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的朱英豪講座教授結合雲母電子學與高熵材料,開闢新的研究領域,並介紹高熵磊晶薄膜的發展,闡述其多樣應用潛力。本場次的最後一位國立臺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吳恆良副研究員代表林麗瓊院士團隊報告,以「邁向淨零排放」為題,分享關鍵催化機制的研究進展,聚焦於能源永續的科學解方。
電化學、藥物傳輸與智慧城市的交會
在研討會第一天的最後一個場次中,由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陳信龍特聘講座教授擔任主持,帶領與會者了解應用面導向的跨域研究成果。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化工系黃炳照講座教授以清晰的圖表與影片展示電化學儲能中金屬的沉積與溶解行為,說明優化金屬電池效能的方向。宋信文特聘講座教授則介紹非侵入性口服藥物傳遞技術,藉由腸道直接將藥物輸送至腦部,潛力應用於神經疾病與癌症治療。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智慧科學暨綠能學院曾煜棋終身講座教授帶來人工智慧的研究主題,探索多模態深度學習,並以交通、輿情分析等例說明智慧城市中複雜問題的人工智慧解方。最後,由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洪上程院士帶來演講,從如何利用化學醣質體學出發,精確探討細胞表面醣體與疾病蛋白的互動,為疾病診斷與藥物研發提供更多可能性。
自然與生命的邊界探索
研討會第二天上午,由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陳培菱研究員主持,壓軸場次涵蓋化學、物理、生醫與認知神經等領域,帶領與會者探索知識的邊界。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周必泰講座教授以光驅動化學轉換為核心,探討高效率能量轉化途徑。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阮啟弘講座教授則從工作記憶與注意力角度出發,建構腦部控制機制的理論模型。國家衛生研究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林淑宜研究員關注超分子聚集行為於疾病開發之潛在策略,為阿茲海默藥物提出新觀點。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侯維恕特聘講座教授以「新希格斯時代的十年使命」描繪粒子物理的新航向,講述上帝粒子的進程。最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李遠鵬院士則從光譜技術深入大氣與天體分子的化學反應,持續探索宇宙與生命起源的聯繫。
回到對話現場,從「審查」走向「交流」
在綜合座談環節中,多位與會者提出建設性建議,在肯定會議籌辦的同時,也鼓勵將學術攻頂計畫研討會的定位從成果展示轉為知識交流。賴處長指出,這場聚會應成為國內頂尖研究者「連結點」的年度匯聚,而非一場形式性的審核。與會者建議減少表現壓力、強化不同領域之間的理解機會,並希望未來規劃更彈性的交流時間與非正式對話空間,提升跨領域創意碰撞的可能性。交流中,更有與會學者分享與其他領域學者深夜對話啟發研究靈感,也有人建議提前公告研討會日期,以利安排完整參與。大家一致認為,真正的「攻頂」不在結果,而在於追求攻頂的路上彼此理解、互相成長的過程。
晚間的壁報展示是研討會的另一重要亮點,各團隊成員在展示區互動熱絡。學者們不僅分享實驗成果與技術細節,更進一步深入討論研究設計與可能的合作機會。對新生代學者而言,這樣的面對面交流不僅是知識的碰撞,也是科研路上的實戰演練,更可能開啟未來合作的契機。
讓高峰對話與跨界交流成為常態
兩天一夜的研討會在密集的發表與熱絡的討論中劃下句點,也是就未來合作或探索開啟一個新的篇章。從場地選擇、會議流程,到與談內容,本次研討會延續過往優良傳統,並於交流品質上更見精進。於國科會而言,如何讓這樣的交流機制持續深化、讓「學術攻頂」成為臺灣科學社群持續成長的象徵,是接下來值得長遠思考的目標。
對於專家學者而言,讓不同領域的研究者能有更多深入對話與理解的機會,進一步促進實質的合作,則是共同的方向與願景。與會者普遍肯定此次安排讓年輕優秀學者得以與資深研究人員同場互動,形成學術傳承的橋梁。這樣的交流不只是分享現有成果,更是在鋪陳臺灣學術永續發展的基礎。
無論是基礎研究的深耕,還是跨領域的創新探索,「學術攻頂計畫」所代表的正是一種不懼挑戰、持續推進的學術精神。隨著計畫邁入新階段,期待未來的研討會能持續成為臺灣科研社群的連結節點,讓不同領域的尖端研究相互交會,在對話與理解中,共同推進學術的高峰。
Copyright © 2024 SPEC All Rights Reserved.
TSG 網頁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