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權轉載 / 陳鑫昌副教授(東海大學化學系)
1. 會議經過及議程
2025(第30屆)分析技術交流研討會於2025年6月14日假東海大學人文大樓舉行,大會專題演講共 3 場,邀請分析化學界資深 (丁望賢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化學系)、中生代(賴建成終身特聘教授兼所長、國立中興大學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及年輕世代 (尤嘯華研究員、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之頂尖學者分享其學術研究成果與未來展望。
本次研討會分組專題演講共劃分為六大領域,每個領域設有兩個場次,總計十二場,分別為:分離科學(A1 & A2)、電化學與感測器(B1 & B2)、材料應用(C1 & C2)、生物化學(D1 & D2)、質譜分析(E1 & E2),以及光譜分析(F1 & F2)等專題研究小組。每場次均邀請一位該領域資深教授擔任主持人,並安排一位青年教師與五位學生發表近期研究成果,藉以深化同領域學者之學術交流與合作。此外,大會亦於每場次中遴選一位表現優異者頒發「論文宣讀優良獎」,以資鼓勵青年學子持續投入研究、精進學術。
中午用餐時間為國科會分析化學小組會議及廠商產品說明會。分析化學小組旨在分享計畫申請注意事項及相關規定,並藉由會議中不同領域的老師們相互交流,促進跨領域合作之思考與可能性。廠商產品說明會則由廠商分享近期新穎技術及設備,讓學子了解目前技術發展。冀望能藉由此分析技術交流研討會,彙整學術及產業界之研究能量,凝聚人才培育、論文發表、技術轉移及專利開發等共識與輔助平台。
2. 國外講員其他演講行程
本次演講之外國籍講員為Prof. Leigh Aldous (歐德理 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給予分組專題演講「Towards Body-Heat Powered Sensors: The Precise Analysis of Thermoelectrochemical Heat-to-Electricity Conversion」。歐德理副教授中午時間參與了國科會分析小組會議,分組專題演講會後也參與綜合討論,與各位師長們進行經驗交流與意見分享。
3. 重要收獲及心得
「分析技術交流研討會」由國科會自然處自然科學與永續研究推展中心化學組主辦,迄今已邁入第30屆。多年來,此研討會致力於打造國內分析化學領域學術與技術交流的重要平台,涵蓋分離技術、電化學分析、感測器元件、生物化學及生醫分析、質譜分析、光譜分析及相關材料嚴法及應用等多元領域,廣邀各界專家學者參與,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與檢測技術,促進學術與實務經驗的分享與對話。
此研討會除促進跨領域的交流合作,更積極培育青年學子,鼓勵大學部、碩博士生公開發表其專題研究成果。藉由學術簡報與討論過程,鍛鍊其科學表達與邏輯思辨能力,強化研究深度與廣度,培育未來分析科學的中堅力量。
我們期盼透過此研討會的舉辦,雲集國內分析化學界學者專家,共同探討前瞻議題、掌握研究趨勢,激發創新思維,拓展視野,進而促進跨領域整合與技術轉移,為台灣學術與產業發展注入持續而強勁的動能。
4. 研究領域未來發展方向
2025(第30屆)分析技術交流研討會聚焦多項具高衝擊力的前沿研究議題,涵蓋分析化學多元領域之核心技術發展。分離科學領域探討「從新興污染物檢測到PMT/vPvM物質檢測所面臨的挑戰」,回應當前環境檢測趨勢與風險評估需求;質譜分析領域聚焦於食品安全與生醫體學的技術創新,主題為「Innovative LC-MS/MS Approaches in Food Traceability and Biomedical Omics」,展現液相層析串聯質譜技術於溯源性分析與多體學應用上的突破;電化學與感測器領域則以「Smart PEDOTs for Bioelectronics, Biodetection, and Biosensors」為題,探討導電高分子材料於智慧生物電子與感測器上的潛能與應用前景。
分組演講亦涵蓋多項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包括「A1-Discover the Secrets of Phyllanthus Emblica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Hyphenated Techniques」、「A2-Eco-friendly Bubble Preconcentration in Analytical Chemistry」、「B1-Towards Body-Heat Powered Sensors: The Precise Analysis of Thermoelectrochemical Heat-to-Electricity Conversion」、「B2-Advancing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to Unravel Multielectron, Multistep Energy Conversion Mechanisms in Electrocatalysis 」、「C1-Polymeric Chalcogenides as High-Performance Electrocatalysts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C2-Deciphering Enzyme-Mimetic Molecular Recognition in Bio-Inspired Nanozymes for Selective Biomolecule Analysis」、「D1-Colorimetric biosensors based on aptamer and nanomaterial strategies」、「D2-Advancing Cellular Response Monitoring with 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CEST) NMR」、「E1-A metabolomic study of the temperature impact of hand-drip brewing of washed coffee beans 」、「E2-Serum proteomic and metabolomic analyses identify molecular features for phenotyping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F1-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in Molecular Sensing Using Nanophotonic Materials」及「F2-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at Electrified Interfaces: Energy Conversion Processes」。本屆研討會旨在匯聚學術與實務前線的尖端研究成果,向下扎根以培育青年學子,並向上延伸以勾勒臺灣分析化學未來科技發展之藍圖。
未來分析化學研究將聚焦於「高靈敏度、高通量、即時性、智慧化」、「無損/現場分析」與「跨技術整合」,並輔以 AI 與大數據分析,以提升研究效率與應用範圍。這不僅拓展儀器測量技術本身,也促進分析技術在醫療、環境、產業檢測與材料科學等應用領域的實質價值。
5. 建議
本次研討會非常榮幸獲得國科會科學推展中心分析化學小組的鼎力支持,並承蒙東海大學與化學系的大力協助與鼓勵。更感謝全國分析化學小組的師長與同學熱情參與,使會議得以順利進行,並促進全台分析技術社群的深度串聯與合作交流。
會中,特別感謝陳朝榮教授帶來寶貴的分析小組會議說明,為與會教師提供極具實用性的研究計畫申請指引。透過小組討論形式,新進教師得以與計畫複審委員近距離對話,深入了解各類研究計畫(如一般型、整合型、新秀學者、優秀年輕學者與化學鍵專案等)的申請條件與評審標準。其中,尤以鼓勵新進教師組建團隊,共同申請一般整合型計畫為重要倡議,期望結合國內優秀團隊之研究能量,推動整合型科研合作。
會後,諸多師長亦積極交流,針對學門間跨團隊合作的可能性展開深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期望未來透過本會議平台,持續促進學生與師長之間的交流互動,激發更多創意火花,進一步開拓台灣分析化學領域的新契機與發展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