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29】以「美」為軸心,大道至簡、知者求博的統計魂——專訪清華大學銀慶剛教授

發表者 SPEC科學推展中心

21 觀看次數

【人物專訪29】以「美」為軸心,大道至簡、知者求博的統計魂——專訪清華大學銀慶剛教授

採訪 /  何郁庭 (科學推展中心執行編輯) 撰稿 / 鄭懋奇 (科學推展中心特約編輯)


 

統計只是密密麻麻的數字和公式?若你曾經這麼想,銀慶剛教授的這番話恐怕會顛覆你想像──「美感是判斷研究好壞很重要的一個標準。」他這麼說。但何謂「美」的公式?「美的概念」又是如何貫穿銀教授的統計生涯,讓他從統計新手較為熟悉的時間序列分析,走到猶如大海撈針的高維度統計分析? 


美是簡單,統計結果的判定標準


「大道至簡。」問起做研究最重視的精神,沒想到銀教授給出的是老子《道德經》的內容。「不管你做的東西多複雜、多難,最後出來的東西一定要簡潔。」這是銀教授常常提醒學生的話。他認為,如果得到的結果很複雜,要不是「計算錯誤」,就是「問錯了問題」。


之所以以「簡潔與否」來評判研究結果,除了老子云:「大道至簡」,銀教授也引用蘇軾曾說過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並將之定義為科學研究中應具備的美感,是一種「只取精華」的審美觀,其實正和達文西名言:「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簡單是複雜的極緻表現)」不謀而合。無論研究過程如何翻山越嶺,倘若結果不美、不夠簡單,就不會為人所用,那也就違背了統計的原始基因。


追根究柢,統計這門科學,最初就是為了國力調查而出現。因此統計從不是一種紙上談兵的研究,它的目的不是解開困難的數學問題,而是利用數學工具,將收集到的資料做出有意義的分析。什麼是最有意義的分析?把雜訊排除,從龐大的數據中萃取出有用的資訊,也難怪銀教授會以「簡潔之美」、「能為人所用」來作為統計學研究的判斷標準。


日常學術亦有,統計無所不在


非專業的我們聽見「統計」,多半想不太到它與日常生活的關聯性?其實統計應用之廣涵蓋了民生、政治、天氣等面向,從超商商品的陳列到天氣預報、選舉民調都有統計學出沒的行蹤。在越來越複雜的世界裡,統計有助於我們更精準地理解,而關鍵,就在於找到「最適模型」,這也是銀慶剛教授很重要的研究範疇。


無論自然或社會科學研究,數學模型是推進研究,讓結果更趨近理想的功臣;但光是要建構模型,就已經是研究中最難的第一關。「模型不能太複雜,也不能太簡單。」銀教授進一步說明,過於複雜會讓估計的精確度降低,太簡單又會無法掌握資料趨勢,如何在複雜和簡單之間取得平衡?目前銀教授已設計出可量化的指標,研究團隊只要將指標套用於候選模型,就能獲得可比較的值,藉由客觀數據找到最適合的預測模型。


預測難才需要統計,以熱情繼續 


除了模型選擇外,時間序列分析、高維度統計分析,都是銀教授的專業領域。前者是他踏入統計學的第一站,可分為平穩和非平穩時間序列,目前教授主要著重於非平穩時間序列分析。他談到:「鑑往知來,時間序列最大的問題就是怎麼預測?」因此不穩定時間序列的分析困難很多,卻也是做研究的有趣之處。至於高維度分析的挑戰則在於變數很多,資料很少,就像大海撈針。「你怎麼在訊息這麼少的情況下回推出需要的答案?」雖然考驗重重,卻聽得出教授對解謎的熱情。


「我們做研究的人,主要是希望能夠滿足自己的求知慾,所以對研究充滿熱情。」攤開銀教授的經歷,傑出研究獎拿了好幾個,去年再獲頒教育部學術獎。獲獎之於他有正面意義,但漫長的20餘年裡,讓他持續走下去的關鍵,仍是那最常聽見的答案──「熱情」。


入門是偶然,感念恩師引路 


20餘年來,銀教授持續在複雜的統計學領域中推進,但在起點領他入門的恩師們,仍舊是他心中常駐的燈塔。雖然大學選讀數學系,但統計並非銀教授最初感興趣的科目,之所以決定投入統計,始於一次Open book的期中考。老師開放大家帶書考,他卻直到走進教室才知道。更驚人的轉折是,只帶了一枝筆的他,竟考了全班最高分!這個美麗的意外,讓銀教授認為是上天正在暗示他,「統計」乃天賦所在。


推開統計大門,繼續往前走,仰賴的是一路上遇見的指引。銀教授以景仰的語氣分享生命中三位很重要的老師,分別是鄭松壽、魏慶榮與黎子良教授。鄭松壽教授是他碩士班的指導老師,以深入淺出的教導,幫助剛從數學系踏入統計學的他打下良好穩固的基礎;博士班遇見的魏慶榮老師,更是為他帶來了莫大影響。


當時剛從美國馬利蘭大學回台的魏慶榮,稱得上是時間序列分析的世界級專家,他於1993年擔任中研院統計所所長,銀教授便請他擔任指導老師。魏慶榮老師給了他一個當時會被高度重視的題目,「這個對我是非常大的影響,我們在那個年紀不可能知道什麼是好題目。」比起技術,更著重於統計的概念;在銀教授的研究生涯中,魏老師就像是一把火炬,照亮他往正確的道路前行。即便魏老師已經離世20多年,銀教授談起他仍是滿滿的惋惜和懷念。


在魏慶榮教授過世之後,中研院的黎子良院士是銀教授的第三位恩師。他前往史丹福大學跟黎老師做研究,而黎老師訓練他的方式像是一種無窮迴圈。銀教授說,他在黎老師身上學到的是做研究時要追求完美、挑戰最好的題目。但其實真正的完美並不存在,只有永遠的、不斷地修改自己,才可能靠近。


美是光,向光挺進研究路


正因達到完美如此困難,銀慶剛教授才視「大道至簡」、「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為研究精神最重要的標竿。此外,《道德經》另外一段原文的延伸,也被教授看成重要的統計學精神。老子云:「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本意是「深入」和「廣博」為兩種不同境界,無法兼得。但銀教授認為「知者求博,博者求知。」是身為統計學者,也是這個大數據時代下,做研究的人都必須擁有的能力。


在銀慶剛教授的人生歷程中,「美」是核心。他在乎模型公式之美、統計意義之美,同時常懷著感恩之美。數據或許像迷宮,但美能帶他找出規律,在複雜中建構出簡單的秩序,而這,就是統計學能帶給人們的一刻清明,如清晨劃破白霧的,第一道曙光。
 

【人物專訪29】以「美」為軸心,大道至簡、知者求博的統計魂——專訪清華大學銀慶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