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訊息
Notice
學術活動行事曆
Calendar
October, 2025
熱門標籤
HotTag
研討會訊息
Seminar News
科學人物
Scientist
-
【人物專訪38】奈米世界的巨力推手—專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林宏洲教授把迷你軟性機器人縮小,放進血管裡修補器官與神經細胞或疏通血管。這不再只是電影裡的情節,而可能成為未來科技發展的一個主軸。一談起奈米智慧材料的應用潛力,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林宏洲教授眼中即閃爍著光芒。化學
-
【人物專訪37】藍彥文挖掘二維材料無限潛力,讓臺灣半導體未來更具競爭力——專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藍彥文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藍彥文教授,主要研究半導體元件製程及測量、二維材料電子元件製作及測量領域,曾獲2025年第23屆奈米科技類「有庠科技論文獎」、2021年潘文淵文教基金會考察研究獎助金以及中華民國物理學會博士研究生論文獎肯定,對國內量子、半導體和記憶體技術突破有著顯著的貢獻。物理
-
【專題企劃17】讀一本,橫越卅年的臺灣觀測日記:專訪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與〈資源衛星接收站運轉及服務〉計畫本次專題深入採訪臺灣太空遙測的核心——中央大學太遙中心與〈資源衛星接收站運轉及服務〉計畫,揭開一群科學家們如何將來自太空的冰冷訊號,轉化為守護腳下這片土地的溫暖力量。地球科學
研究亮點
Research Highlights
-
【研究成果】多分量噪訊干涉法分離臺灣雷利波多模態,揭示沉積盆地對噪訊能量的影響浪濤聲此起彼落,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只是自然的聲響,但對地震學家國立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陳映年而言,這些微弱卻持續的「地球背景噪音」正好成為探索我們腳下的地殼之重要線索。把能量傳入地殼時所激發出的表面波「雷利波(Rayleigh wave)」,正是陳映年團隊所關注的研究主軸。
-
【研究成果】臺灣團隊首創「懸浮式鐵電膜整合二維電晶體」 可望成為未來AI晶片與電子相關科技的關鍵角色近年來半導體技術與製程快速發展,電晶體愈做愈小,但元件尺度縮短、變薄也引發新的問題,例如二氧化矽閘極介電質因厚度變薄而導致穿隧漏電流增加,造成閘極的控制能力下降等,因此高介電材料成為閘極介電質的替代選擇。二維材料被廣泛認為是最具潛力的新世代半導體材料之一,近年來已有多項成功展示其在記憶體與電晶體等元件中的整合與應用。
-
【研究成果】有限混合多元污染常態設限迴歸模型處理具設限與離群值之異質性資料有限混合 (FM) 模型在一百多年前就有相關應用,直至近十年因計算能力的快速發展而有大量研究。FM模型除了可應用於觀測資料來自不同群體且群體歸屬不明的情形,亦可用來近似多模型的複雜分佈。然而,傳統的FM模型與其迴歸型態常受到資料存在異常值 (Outliers,偏離主要分佈的測量值) 影響而違反模型中的常態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