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8】「在自己的領域專精追求卓越,努力做到不可取代!」─陳浩銘教授專訪

by Yang-Kuang Chao
3576 觀看次數

採訪 ‧ 撰稿  /  顏伶芳 (科學推展中心特約編輯)

學士、碩士、博士都在臺大完成,身為「土博士」一員的臺灣大學化學系陳浩銘教授,不僅在臺大任職第四年就拿到科技部吳大猷獎,第六年帶走科技部傑出獎的兩個指標性學術獎,近期帶領的研究團隊也在國際研究舞臺上發光發熱。陳教授以他認為的學思精神與態度、學術研究的想法,以及未來人才培育與自我期許幾個面向,與我們分享他的所思所想。

試著培養格局與貼近生活地做研究吧!

一提及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最重要的東西,陳教授直指為「研究要接地氣、培養格局然後打開眼界。」教授分享,影響他在學術研究領域中最深的有2件事:其一發生在大學時修習的書報討論課程,該課程內容主要是報告已經發表的文獻,他當時所報告之研究論文內容僅是呈現結果並未深入去研究其中的科學內涵,因此被該堂課的老師訓斥。這也讓陳教授下定決心,甚至後來自己執教後,總是告訴學生,研究成果一定要夠深入、要明白使用的工具或方式,發掘出來其他人所看不見的東西。這樣的態度與精神,在他所專注的「臨場分析」,也就是研究在化學反應的當下,材料與催化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被徹底的實踐。

第二則是陳教授在美國做研究時期,帶給他寬廣眼界的體悟。「不要為了發paper,而發paper!」陳教授認為這是他在美國的指導教授身上,學到最有意義的事情。在臺灣,許多學術計畫想要做的事情並不是該研究領域學者感興趣的內容,更無法明確解決什麼人類的困難。在研究方向不是解決關鍵問題的情況下,眼界跟格局太小,也不易累積學術地位。陳教授認為,去研究那些「大家都想完成」或「大家都想克服」的主題,抱持著想要對這個領域有所貢獻,能夠帶給大家實用的收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研究。

回歸初心,先專精再談跨領域

聊到教授對於國內學術發展的想法,教授語帶可惜地說,由於臺灣學術圈還是存在著現實面,研究學者的獎項連結到的是薪資水平,導致現今許多研究員以得獎為目標做研究。但陳教授認為,研究應該要回到最核心的價值,以他獲得的「2022亞太催化傑出研究學者獎」來說,他一開始的目標是抱持著想讓大家知道「水氧化、二氧化碳還原」,這兩個核心反應,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而深入研究。也就是說,當你有了「把新事物告訴全世界」的想法,才有機會讓你的名字被連結到自己想要的那個地方!

特別的是,教授對於「跨領域」並不是完全的認同。陳教授強調,想要跨領域,你必須得先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並且要在該研究裡面做到國際領先。在這個前提下,當兩個領域的真正專家合力去思考兩個領域的關鍵問題,發揮「1+1>2」的力量,這才叫做真正的跨領域。

讓專業的人培育專業人才,謹記在自己領域做到無可取代!

陳教授謙虛的表示,自認不是個天才,聊到化學人才培育的想法時,他覺得同時要兼顧研究與教學,是件困難的事情。就單指化學教材來說,要引起興趣,或是傳達專業知識,兩者差距就非常的大。陳教授提及,他非常認同化學人才培育的重要性,但秉持著一貫的立場,「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他能做到的就是在學術研究領域中想盡辦法做到頂尖,至於要把化學知識與教材,轉換成學子能夠理解的內容,教授認為應該要有專職與專業的人100%全力投入比較好。例如他常陪著兒子一起看大愛電視的《Try科學》,他認為那就是一個很棒的節目,把科學知識深入淺出的傳播,才真正能對學子產生好的影響與提高興趣。

「我現階段應該還是會選擇走我擅長與熱愛的研究路線吧!」在研究與教學之間,陳教授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研究。陳教授指出,臺灣的考試與教育制度,其實是在培養不專精的人。但就他的觀察,真正在社會上有傑出成就的人,通常都是堅守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將自己的專業磨到最好。「想盡辦法讓自己在你的領域裡面做到無可取代!」陳教授再度強調關於做到領域頂尖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什麼他選擇繼續走研究路線的原因。「當你努力朝著無可取代的目標持續深入,就能逐漸發現,你在未來的某一天已經漸漸變得不可取代、到達了某個領域的頂尖。」至於是否曾考慮轉換跑道進行人才培育,陳教授笑說:「也許吧!也許過個幾年,我的目標就調整成在其他領域做到頂尖了。」

多元嘗試、親身實驗與通才識讀的重要性

聊到給學子進入化學領域的建議,陳教授笑著表示,對國高中學生來說,化學大概就是一門學科,但其實化學是相當生活化的,從塑膠材料合成、製藥到半導體製程,通通都是化學,但這些東西也是自己跨入研究之後才了解的。陳教授提及,年輕時填志願只知道用排除法,也就是會不會討厭這個東西,再決定自己到底要不要繼續與其和平相處。

但如果就一個教授的立場,他認為對那些進入化學領域前的學子來說,應該要積極嘗試所有領域的內容,不論是物理、化學、電腦科學,多元嘗試才能明白自己對哪個領域「不討厭」。如果不確定自己對於化學是不是真正有興趣,陳教授非常推薦學子去參加科展。科展就像是一個小型的研究,藉由執行這個小型研究去感受自己到底對整個流程是否喜歡或討厭,是個很好辨認自己是否適合這條路的方式。教授進一步對已經在化學領域研讀的人才強調,要有大學是通才教育的認知,需要謹記培養基本知識識讀的能力,舉例來說,要有能力去辨認電視上名嘴說的話是對是錯。

讓研究不只是研究,商用普及造福更多人

談到對於自己未來的期許,陳教授眼神發亮的說:「我希望把所有在做的研究,變成真正可用的東西!」也就是說,希望能建立一套系統,用科學的手段,讓研究不只是研究,而是能解決人類的問題,甚至商用化變成實際的機器,進而普及造福更多人。陳教授舉自己正在執行的「人工光合作用」研究來說,現在全球暖化嚴重,2026年甚至要開始課徵碳稅,大家全都在想方設法解決二氧化碳這個影響全球暖化的元素之一。而「我當初就是想要幫大家解決這個人人都想知道,但不知道怎麼處理的問題。」陳教授這麼說。

陳教授進一步舉例,火力發電廠會排放高濃度二氧化碳,以往處理排放,需要耗費許多材料進行封存,成本相當高,並未直接解決二氧化碳問題。然而,陳教授的研究團隊耗時多年做出類似光合作用的行為,把二氧化碳重新轉回燃料,未來期待能落地與碳排大戶合作,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真正進入碳能源循環中,以減緩溫室效應。而希望有朝一日,能將這套做法,實踐到所有研究系統中,這也是陳教授對自己最大的期待!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