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3-上】以熱情深耕科學教育,推廣現場的實踐者─邱美虹教授

by Yang-Kuang Chao
1672 觀看次數

採訪 ‧ 撰稿  /  鄭凱菱 (科學推展中心特約編輯)

從一個喜歡上化學課的國中生,到師範體系畢業後擔任中學化學老師,再步向哈佛大學而踏進科學教育的領域,她是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的邱美虹特聘教授。臉上總掛著靦腆的笑容,一頭長髮紮成辮子斜放於胸前;渾身散發著溫柔中帶點俏皮的氣質,這似乎和平時實事求是的科學家形象有點違和。但她仍以滿腔熱血與殷勤努力的態度在科學教育界深耕了逾 30

 

因實驗而愛上化學  教學現場卻屢遇限制

說起和科學的因緣,打從邱教授的國中時代就已註定。就讀高雄國光中學的她,在校時光最期待的就是化學實驗課。有別於一般學科只能坐在講台下聽老師講課,化學課的實驗相對有趣、生動得多,能夠自己動手的過程,更是讓化學成為當時的她心目中最「自由」的一門課。

大學時,她以公費生資格進入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就讀,除了想分擔家計,更出自對化學及教學的熱情。本著初衷和大學四年嚴謹扎實的訓練,畢業後的邱教授先回到家鄉高雄擔任國中化學老師,致力於教學,盡可能地化繁為簡,讓學生們理解化學的種種概念,卻仍感受限於實驗設備與教材教法。後來她回到母校臺師大擔任助教,也曾在臺北中山女中任職,希望能在教學現場中有所突破。

錄取哈佛一圓出國夢  轉入科學教育領域

在一連串的職場轉換中,邱教授心裡其實一直存著出國進修的夢想。於是在教職五年後,她如願地進入哈佛大學研讀教育心理學。之所以選擇跨領域,除了考量到傳統科學領域已趨近飽和,也想透過科學學習心理學,使自己更瞭解教學現場;這個人生的小轉彎,成為她日後推廣科學教育的重要基石。

在哈佛完成了教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後,當時邱教授和先生都在美國有了不錯的工作。但幾經思考後,夫妻倆仍決定各自返回母校服務。「取之於此,用之於此。」是他們回國的心意。試問她:「放棄國外的機會不可惜嗎?」邱教授坦然地說,時自今日,沒有一絲後悔。

串聯全國當地資源  擴大科學教育現場

回到臺灣,除了在臺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擔任教職外,邱教授更嘗試走出校園,透過科技部等公部門的力量,連結國內各地資源一同投入科學教育推廣。2016年時,她串聯全臺灣15個縣市科普領域教授們,與中學教師一同研發適合孩童和一般大眾參與的科學活動,包含舉辦全民科學週和科學日。甚至與臺鐵合作,創造了可在火車上玩實驗的科普環島列車,該活動不只獲得參與者好評,也成功地讓科普實驗遍地開花,並成為年年固定舉辦的科普活動。

另一個意料之外開展的活動,是邱教授於2019年舉辦的「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特展;為紀念化學元素週期表問世150年,並藉此向大眾推廣科學教育與珍惜資源的概念,邱教授當時在臺北科教館舉辦為期三個月的特展。展覽開辦後,不僅現場參與者有正向良好的回饋,甚至有各縣市的中小學校向她爭取在校內展出這項特展的機會,讓無法前往展區的學生們也有機會觀展;因此這場特展的展品也成了環島演出的盛事之一,持續地前往臺灣各地為孩子們訴說元素的故事。

科學即生活  接起人與化學的關係

從教育界走向全體社會,為什麼邱教授如此堅持「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因為生活中無處沒有化學」她如是說。食品、衣料、手機、材料、化妝品…,這些環繞於人們日常周遭的物件無一不和化學相關,但多數人一聽到「化學」,腦中浮現的卻可能只有「危險」、「爆炸」等迷思。於是她透過活動參與和展覽等互動模式,向普羅大眾揭開「生活中的化學」,接起人跟化學的連結。

除科學知識外,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這些所謂科學素養的內涵,更是生活中用於判讀社會性科學議題,或是面臨問題時可用來探究解答的方法。邱教授之所以能致力於「科學教育」數十載,除了本身興趣所致,回歸初心則是「這一切都跟人和科學的互動有關」。也正是這一份對人和科學的熱情與使命感,支持她不斷在科學教育研究與推廣的道路上奔跑著。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