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劃7】「她」和「他」的自身價值,皆如數學般美好─高欣欣簡潔而真摯的教育理想

by Yang-Kuang Chao
1725 觀看次數

採訪 ‧ 撰稿  /  趙揚光 (科學推展中心執行編輯)

抵達中原大學的那天下午,是陰雨濕冷的天氣,但一進到高欣欣教授的研究室,高教授熱切的招呼,完全沖散了那片陰霾。交融出這股暖流的,是她一路走來對教學的熱情,以及那溫柔而堅毅的女性力量。

一提到踏入數學領域、從事教職的原因,高教授不假思索地笑說她「從小就好為人師」,而且相當著迷於數學。數學是門具規律性、結構性的學問,其理論及公式散發出一種簡單的美。對高教授而言:「可以向別人分享數學的好,就是件令人開心的事!」自清華大學畢業後即赴美、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取得數學博士學位的高教授,在與家人討論未來的規劃後,1995年決意返臺投入教職。

教育不限專業領域  旨在尋找自我價值

一開始在應用數學系開設數值分析等課程的高教授,近年合聘於商學院,教授商用數學、管理數學。透過平易近人的語言溝通及教學方式,學生較容易克服對數學的懼怕,並深刻地瞭解數學是解決一般社會大眾日常問題的好幫手。除了本科數學以外,高教授更擴及到通識教育上,響應校方的「全人教育」理念,在理學院開設「科學與倫理」,一教至今便是十餘年。高教授表示,我們在追逐科學的成就時,也得去思考科學演進所帶來的反效果。她並舉好萊塢電影為例,科學家缺乏道德意識,將造成人類巨大的災難;既然身為地球村裡的一份子,個人應不斷反思及考量世界公民的義務與責任。

因此,學科的專業僅只是人生當中學習的基本面,在學習專業之餘,如果能夠因材施教給予學習建議,幫助不同類型的學生建立正向的態度與自信心,便進而能突顯「人」本身的價值。從陪伴和關懷學生、師生彼此交流,體現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全人教育,高教授認為:「這才是教育工作最有意義的地方!」

憑著這樣的教育理念,高教授對教育的熱忱似乎大過於一般教授致力於學術研究的程度。她心中曾不免羨慕在研究方面擁有傑出成就的同行,不過她有位朋友如此比喻:「不是每個人都要寫出像紅樓夢這樣的鉅作,也要有人寫短篇小說、散文,用自己最自在的方式去表達自我的生命體會,這是其他人不能取代的。」使她真正地跳脫了「研究第一」的迷思,而著眼於兼顧人生當中的其他面向,讓自己凡事「合乎中道」,維持身心靈的平衡。換個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有各自可發揮的不同潛力,重點在找到自己的方向。謙遜地自認是一位「沒有什麼傑出研究」的高教授,變得更樂於教學相長與知識的推廣。

因為這股力量的驅動下,2011年以前便加入中華民國數學會擔任理事的高教授,把全人教育的精神轉化為積極參與推廣數學、並且鼓勵女數學人互動連結;「忙也要忙得有意義,如果不快樂就不會持久!」她這麼說。2017年「數學科普委員會」成立、2020年在國科會自然處鼓勵下設立「女數學人工作小組」,開始運作時,她都擔任召集人的角色。而參與及執行這一連串的工作,她也強調有夥伴一同努力打拼的重要性,並不是單打獨鬥就可以的。

做好自己要做的事  性別能力並無不同

談到女數學人工作小組,讓高教授回想剛到中原大學任教時,高教授是應數系極少數的女性教師之一,當時的中原大學理學院院長、化學系的陳玉惠教授,以同樣身為女科學人的過來人身份,給予了一些支持與鼓勵。理工科的女性比例向來較男性低了不少,然而論起工作內容及工作量,高教授始終覺得跟男性並沒有什麼不同:「數學圈的女性大多有種沉浸在科學理論中的安全感。」沒有因為在工作環境及壓力中身為女性,就特別覺得更好、或者更不好。

她也進一步提到,在臺灣以女性影像研究與紀錄見長的王慰慈導演,曾為已故的清大數學系徐道寧退休教授拍攝《科技與性別─數學女鬥士:徐道寧》紀錄片。王導演在片中不斷地請徐教授回顧過往的執教生涯,是否曾因為性別而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徐教授總是沒有透露任何的不平埋怨,因為她在那樣的年代裡就是「努力做好自己要做的事,其他事一概無所謂。」而在王慰慈導演所拍攝的另一部紀錄片《學數學的女孩們》中,張聖容與金芳蓉兩位數學女教授對於自身性別為學術生涯所帶來的影響,看法也與徐教授未特別在意性別差異的觀點相近。這些例子似乎都能解釋女數學人專注學術與工作的態度,勝過一切外在的紛擾。

促成數學女力交流  女權提升依舊必要

由整體社會觀點來看,這些前人們其實是從當時的性別刻板印象中,經過努力與堅持取得一席之地。隨著時代演進,女權逐步提升,但無論在學術界、乃至其他行業的職場,兩性在起跑點上總還有些不平等的地方,一些弭平落差的配套措施也仍有不足之處。就如結婚組成家庭,高教授便談及自身懷孕申請留職停薪的經歷,即讓她更能體會到多數職場上的女性,確實比男性更為辛勞。

因此,即使真正的性別平權是不必特別突顯出性別落差,在傳統社會觀念還未完全改善之下,若不能將女性的力量凝聚起來,仍然容易被相對的強勢所主導。近年來國科會為鼓勵女性從事科學研究,陸續推動如計畫執行期限可因生產或育兒而彈性延長之措施,也協助研究中斷數年的女性學者重返學術工作。高教授認為,國內學術界對女性研究學者所營造的環境已頗為友善,而「現在的環境是很多人努力之後的結果!」她這麼強調。

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化學領域早在近20年前就針對女性學者成立了女性小組或社群,高教授與其他關注女性在數學領域發展的師長們,即試圖從其他學科領域汲取豐富的相關組織經驗、並參與討論交流,繼而設置女數學人工作小組。2022年,高教授及其他學科的女性學者一同籌劃「自然科學女性學者研討會」內容,她除了向眾人為性別平權的付出而感謝外,也透過其他領域的作為與回饋建議,思考往後在數學會中推行相關的女性交流活動。

數學必須走進人群  一如生命美妙綻放

在分工細膩、變化快速的年代,長久下來發展出的許多基礎科學理論,儼然成為技術應用得以突破的利器。數學是一切科學的根基,因此數學在跨領域交流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而數學理論及成果要進行應用,跨域合作也不可或缺。高教授認為,跨域合作之目的是讓不同領域背景的學者,各自運用本身的專業,解決共同的問題。她以近年來較蓬勃發展的生物數學為例,它就是使用數學的工具,建構各類型生物學的模型。

「數學的可貴之處,在於它能將複雜的事情用數學語言簡潔地表達出來,讓你看得更清楚!」高教授進一步強調。這些數學語言包括模型、符號、方程式等,而建立起這些語言的邏輯、推論、歸納等基礎思考概念的訓練,顯得相當重要。因此在談跨領域之前,必須先將面對科學時耐心追尋真理、不斷思考的精神,運用在專業以外的學習、引發求知慾,厚植自身的實力,方能讓知識與技術應用成果帶得更高、更遠。

臺灣的數學科普推廣自2015年左右,在中研院數學所李國偉退休研究員、時任中華民國數學會理事長的臺大數學系陳榮凱教授等大學端教師帶領組織推動下,逐步萌芽,可說是臺灣數學界走入社會大眾的關鍵時刻。過去七年多來的各類型活動,除了數學會籌辦外,也有個人或社群所發起的,如數學藝術展、314國際數學日(Pi Day)、數學與摺紙研習會、魔術方塊工作坊、數學魔術、數學音樂劇及數學博物館等,更不乏相關網路專文與社群平台。隨著推廣模式愈趨多元,許多關心數學的人也紛紛走出研究室,加入人群互動的行列。

參與數學會運作的高教授,同樣持續地推廣數學、以及科學教育。在受訪時,高教授才剛舉辦完「2022大專學生數學營」,兩天一夜的數學營不僅安排數學講座,也分組就數學之路上的跨域探索、未來想像等問題進行討論及思考,給予學生更多層面的啟發。高教授以此營隊活動為例,說明讓數學及科學思維向下紮根的深刻意義。她並指出,數學還有許多可推廣的面向,期待使更多人不僅不抗拒數學,亦體認到我們周遭的數學是如此巧妙地存在。

傳遞人本身價值的生命教育,是高教授認為在傳授專業知識外,格外重要之處。訪談的最後,她藉由哈佛大學政治哲學學者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所著《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書中一些正面且必要的道德素養觀點,呼應她一再強調不容忽視的公民責任教育;而透過這本書,我們亦能看見以有利弱勢為前提的爭取平等途徑,便是提升女科學人權益的借鏡。喚起自我的價值,確立自己的方向,是高教授給予後進的勉勵。不論是投身數學領域的學生,或即將踏入學術研究的女性,甚至是對於未來徬徨的人,皆期望能學習重新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