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劃6】做好調適,帶領臺灣迎戰氣候變遷—專訪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

by Yang-Kuang Chao
1026 觀看次數

採訪 ‧ 撰稿  /  趙揚光 (科學推展中心執行編輯)

臺灣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對於影響人類甚鉅的氣候變遷不能置身事外。國內學界早年已有相關研究,因應氣候變遷對我們的影響,在國科會的支持下,於2009年底開始推動「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計畫,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擔任辦公室統籌運作。十多年下來,累積了不少成果與應用服務。透過此次專訪TCCIP著力甚多的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林李耀副主任、以及氣候變遷組的陳永明組長,我們期待更瞭解TCCIP平台的使命與願景。

組成氣候變遷科學跨域整合平台

身為TCCIP成立推手之一,以大氣科學及劇烈天氣系統研究見長的林李耀副主任表示,臺灣所處的地理位置,可說是一個氣候變遷的實驗場。國內長期累積了許多氣候觀測資料,也與日本等鄰近國家合作,獲取共同資料,不過早期對於氣候變遷的觀念還不普及,資料不但缺乏整合,也缺少在地觀點。因此設立平台的第一個目的,是為了要更有系統地整合來自國內外各界的資料;第二個目的則是未來希望將這些資料能更有效地運用,並適用於臺灣。

陳永明組長進一步提到,過去所蒐集到的氣候數據資料必須適度調整,將資料尺度由全球區域降至臺灣的範圍,方能妥善應用到社會各個層面當中。除了科學面的資料整合應用,另一方面是配合政策面的「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調適行動綱領」,支援國科會進行使用者為導向的氣候變遷科學服務。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TCCIP匯集了政府部門及學研界的力量,如大氣與海洋相關系所院校、中研院、氣象局等,以及在氣候變化下可能為領域內帶來影響的農委會、水利署、疾管署等公部門,進行跨領域的資料整合及技術合作,推估氣候及評估衝擊。其次再針對不同的使用對象做成果的轉譯,推出各項實務應用及推廣服務。陳組長說,藉著這整個TCCIP團隊底下的分工與互助,已然縮短了產、官、學、研界彼此的距離。

我們如何知道氣候真的在變化?

TCCIP主要的服務之一,是在包括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許晃雄研究員等人的指導下,彙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並加入臺灣的氣候現況資料,推出「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不僅掌握全球面對氣候變遷的適應趨勢,也經由國內外氣候報告的推廣解讀,增加各界與大眾關於氣候科學的知識,以冀強化社會對氣候風險的調適、復原,並降低脆弱度。

近年來,企業在氣候議題下,也開始重視氣候變遷對國內產業的影響,因此TCCIP的服務應用層面變得更加廣泛。如企業減碳、氣候風險財務揭露等,雖非TCCIP的主要任務,但基於協助產業的立場,皆會提供相關資料數據讓企業分析與研判,做出風險評估的相關決策。

TCCIP的服務對象除了政府、學研界、產業之外,更包括一般社會大眾;林副主任強調:「我們必須把資料送到對的人身上!」不過如何讓一般民眾對氣候變遷有感?陳組長坦言是有難度的。因此在團隊的腦力激盪下,TCCIP將氣候資料及研究成果加值,服務內容不斷推陳出新,如推估民眾居住地2050年環境變化的「未來明信片」、讓各行各業因應氣候衝擊使用的「調適百寶箱」等。近期更推出了Podcast節目《氣候搖滾同學會》,從貼近生活的角度切入,分享關於氣候變遷的科普知識,使民眾更深刻瞭解未來的影響。

做好氣候調適以讓環境永續發展

在氣候變遷的威脅下,「氣候調適」(Climate adaptation)乃是一系列應對的方法;訂定防災及永續發展相關規範也逐漸成為國際趨勢。在臺灣,氣候變遷已不再是個遙遠的概念,如季節降雨量稀少帶來的缺水危機、夏季愈趨炎熱造成用電量大增的缺電問題,或是衍生的能源分配、甚至社會正義議題,近年來屢屢可見。專精於大氣科學及災害管理的陳組長舉例,如單就防災的角度試著解決問題,在海岸築起堤防雖能防止沿海地區的水患,但以永續的角度而言是不當的。林副主任則因此強調,氣候調適必須通盤考量。

當前政府已著手推動《氣候變遷因應法》,法條中特別將氣候變遷調適能力建構推動事項加入,而整合研究資料後的TCCIP,從國科會科學團隊的角度,協助政府各部會針對氣候變遷議題下的科學資訊提供,協助部會與調適領域研擬「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TCCIP持續對政府、產業及民眾等對象提供氣候科學與調適服務,以逐步落實氣候韌性發展(Climate Resilience Development)。像與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協助新竹縣新豐鄉的旱田直播操作、或是曾文溪流域因應氣候極端事件之洪峰調適實驗,都是過去已有成效的調適案例。現階段更因應需求,朝著以小尺度的社區調適做為努力的方向。

隨著臺灣各層面的氣候資料建構漸趨完善,臺灣在國際上也開始扮演了一定程度的角色。陳組長分析,全球有許多國家、組織皆在進行氣候變遷模式的研究與資料累積,但臺灣因所處的區域特性及豐富的地形,一些可觀測到的氣候現象,如颱風的侵襲過程與路徑變化、區域瞬間降雨量、乃至如莫拉克風災的極端天氣事件等,不少國家的研究單位都很有興趣進一步瞭解。林副主任也提到,我們的成果和技術輸出給其他國家、地區做參考,如東南亞區域等,亦達到了區域共享的概念。

期望理念擴散後的關鍵「行動」

從2009年11月開始,到2022年7月的前面三期的計畫執行完畢後,TCCIP豐碩的階段性整合及推廣成果,曾獲得如「國家永續發展獎」等諸多肯定!在執行平台計畫如此多年的時間,當然也遇到了不少困難,尤其大尺度的氣候資料套進小尺度區域時,其精確度也必須細緻化,這是需要不斷克服的地方。另外,跨領域的溝通、轉譯和經驗的傳遞是極為重要卻也極不容易的,因此資料轉譯的工作訓練在這樣的組織裡,就如同身在「戰場」一般!

而談到相關人才培育,林副主任認為,由於TCCIP的組成來自各界,背景相當多元,各領域的人才把解決該領域問題的想法帶進TCCIP平台來,此時平台的角色就類似「加速器」。經由平台提供資料、工具與方法,這些人才再逆向式地將氣候調適等概念與做法回饋至各個專業領域及單位,使構想得以落實。這樣的理念擴散,也是TCCIP期望的方向之一。

氣候變遷是一個逐漸變動的長期進程,進入第四期計畫,並有專法的推動支持,「壓力反而更大!」陳組長這麼說。TCCIP擔任跨介面整合的核心角色,除了持續與國際同步,調整氣候風險之評估,下一個階段則要讓國内的調適資料更加完備;其次,是建立完整的氣候科學研究生態系。對談的尾聲,陳組長特別介紹了一旁看板上的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吉祥物「Ready狗」,面對關乎人類存續的氣候變遷,當一切已準備好,最重要的還是需要有更多人一同響應,從「因應」變成刻不容緩的「行動」!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