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劃3─新進人員專訪】用100%的專注力面對僅10%的成功率 李珮甄致力開發醣合成新法

by Yang-Kuang Chao
1861 觀看次數

採訪 ‧ 撰稿  /  鄭凱菱 (科學推展中心特約編輯)

醣分子在生物體當中是很重要的元素,也是種可被廣泛應用的重要材料。關於醣,科學家想了解的還有太多了,因此,如何合成出醣分子以增加可研究的樣本數,就成了幫助各領域專家的重要關鍵;而這正是李珮甄教授這些年來致力鑽研的題目,她希望能在三年內突破現有醣類合成方法的困境,找到一個嶄新的方式幫助研究,甚至跨領域在醫學等其他專業中有所應用。

對「有機化學」有反應 展開研究生涯

李珮甄教授和化學之間的淵源,最早可回溯至她高中時期,當時她對於化學課中的「化學反應」就特別有興趣,也是因此選擇進入嘉義大學化學系就讀;不料大學生活開始後,她才發現化學系課程教的東西包山包海,而且其中大部分的項目都並非她興趣所在。煎熬地捱過了大學一年級,直到升上大二,「有機化學」這個科目再度點燃了她想深入鑽研化學的熱情。於是在大學四年學業完成後,因老師陳清玉的鼓勵與指點,她順利進入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攻讀碩士班。

碩士班期間,指導教授林俊成老師是她日後研究之路的重要奠基者,「老師幫助我建立跨領域的連結,包括思考邏輯的轉換、研究設計,以及如何解決現有問題。」李珮甄教授說道。因為在清大建立了良好的研究基礎,她才能在畢業後遠赴加拿大繼續博士後研究生涯;該團隊由呂桐睿教授帶領,後來進駐台灣中研院,李珮甄教授也跟著回到中研院。擁有這段經驗,是否感覺國內外的研究環境有所差異?李教授表示,中研院和國外的研究室其實有不少類似的地方,例如都在設備上給予研究人員很大的自由與支持,內部的研究人員也都對自己的題目帶著極大的熱情,其實是相當適合研究的環境;不過,她仍是勇敢地踏出生涯轉換的一步。

90%失敗率的生活 專注保有初心

2021 年八月,李珮甄教授加入中正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在接受這份教職前,她的過往經歷幾乎是專注在有機化學合成領域。但「有機化學合成」其實是一門失敗率相當高的研究項目,「合成研究的過程中有 90%的時候都在失敗,挫折感常常都有。」李教授分享道。面對一件成功率只有 10%的事,如何堅定地持續?除了從每一次得來不易的「成功」中累積成就感,跟身邊非專業領域的朋友聊天所碰撞出的火花,也是她讓自己前進的方式。「我有一些朋友是護理師,聽他們分享身邊生死攸關的事件,就覺得自己遇到的問題也不大。而且我也還沒有把所有的方法都試完啊!」李教授的樂觀與執著表露無遺。當挫折成為生活中熟悉的訪客,正需要這樣一份單純的專注,保護初心不被失敗打擊。

延續初始熱情,目前她仍致力於醣類合成方法的開發,希望結合酵素和有機合成方法,發展水上醣基化反應,找到能更快合成醣類的方法解決現有困境。這件事看似基礎,卻有著不易克服的難處,需要大量的人力不斷嘗試、確認,因此「和學生一起做實驗」反倒成為這番研究中推波助瀾的一環。「我在教導學生的時候也會找到修正研究的方向。」教學從來都是相長的關係。

期待跨領域合作 當下盡己深耕

雖然從研究人員到學校老師的身分轉換中,李教授也有過磨合期,不過如今看來,她已逐漸找到新的平衡。她計畫在兩年內完成研究的內容,並於第三年進行發表。若能找出新方法讓醣分子開枝散葉,不僅是化學領域的一大突破,對醫學等其他領域也將是福音。

身為研究人員,若成果能被跨領域地實際應用,自然是一大肯定,這部分李珮甄教授也有所期待。不過她維持一直以來的專注,表示希望先把自己的根基穩定後,再展開跨領域合作,畢竟「跨領域合作」時常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才開始;雙方都擁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合作才有意義。至於合作的領域,她並沒有任何預設,只希望自己的成果能真正地解決別人的困難。回溯她一路以來在學習、研究、教學的歷程,倒可窺見其一以貫之的態度;並不特別規劃未來要如何,只是在每個當下盡己之力,當合適的機會出現,順其自然地接受引導,便知道該走上哪條路。相信這番心無旁鶩的專注,將持續帶領她前行,無論面對多低的成功率,都能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突破。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