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黃愷翊 (科學推展中心特約編輯)
隨著全球暖化與海平面日益上升,你有沒有想過臺灣及其他海島國家的未來將會如何呢?
太平洋威尼斯——古城南馬都爾(Nan Madol)
回溯人類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因考古紀錄的時間與空間限制,讓我們常常錯估了環境變遷對人類文化發展的影響以及人類為因應其變化所帶來的改變。其中一個案例在密克羅尼西亞首都波納佩島東部海岸,有座名為南馬都爾(Nan Madol)的廢棄古城,曾為紹德雷爾王朝 (Saudeleur Dynasty) 之都,因王朝滅亡而被棄用。整座城市是由超過百座以柱狀玄武岩與珊瑚砌成之人工島嶼構成,遠眺如同海上浮城(圖A至E),因此被譽為「太平洋威尼斯」。
南馬都爾遺址使用近百萬噸玄武岩,占地約十八平方公里,是太平洋最大規模的遺址。2016年該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自1826年西方學者首次發現以來,持續進行現地考察、挖掘和碳十四測年等研究。然而,因太平洋地區未發展出文字書寫系統,考古證據有限,該遺址的年代學幾乎完全依賴口述歷史,推測建於十三至十七世紀。歷經過二百年的研究,王朝興起和崩解的年代史仍無定論,是否因氣候變遷沒落也仍有爭議。
圖A(左):波納佩島 (Pohnpei) 位於西北太平洋熱帶地區,是密克羅尼西亞第三大島。圖B(右):波納佩地圖顯示了紹德勒王朝首都南馬都爾 (Nan Madol) 的位置,該城位於特姆文島 (Temwen) 南邊。(圖A、B由研究團隊繪製。使用軟體: Generic Mapping Tools Graphics v.5.1.1)
圖C(左):從東北方俯瞰南馬都爾 (Nan Madol)。圖D(右):作為皇家陵墓區的人工島南多瓦斯 (Nandowas) 外壁東北角(高4-6米,位於C圖中的黑色箭頭處,由柱狀玄武岩和珊瑚碎石砌成)。(圖C、D由沈川州教授提供)。
圖E:南多瓦斯 (Nandowas) 的中央石室,索德勒 (Saudeleur) 族長就埋葬於此(由片岡 (Kataoka) 拍攝;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提供,已獲使用許可)。
臺灣領導國際團隊重建南馬都爾 登上國際期刊
臺灣大學地質系沈川洲國家講座教授,領導國際團隊,通過分析遺址所用珊瑚之年齡,重建其建造歷史。研究發現島嶼下沉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及太平洋惡化的氣候環境,對南馬都爾之建設與維護構成嚴重威脅,最終導致王朝滅亡及遺址荒廢。此事件為全球,尤其是島嶼社群,於面對當代氣候變遷與海水面急遽上升之應對,提供了重要參考。這項成果於2024年10月01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姊妹刊《PNAS Nexus》;10月25日在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特別報導。
此研究由臺灣大學、國科會、教育部深耕計畫、永續地球尖端科學研究中心與核心研究群計畫共同資助。此次計畫由臺大地質系主導,匯集了來自美國、澳洲及亞洲的二十三個研究單位參與。地質系的研究人員中,除了沈教授外,還包括多位在學及已畢業的研究生與研究助理。
揭開南馬都爾神秘面紗 全球暖化與海平面上升為王朝沒落關鍵
研究團隊發現南馬都爾的建設集中於西元10世紀到15世紀,有兩個主要時期。第一個階段為10世紀到 12 世紀,標誌著王朝的興起。第二個階段是從12世紀末到15世紀初;整個建造時間較先前研究估計的13至17世紀還早了幾百年。
其中在第二階段發展時期(12世紀末至15世紀初),團隊發現了酋長制度滅亡與重大的社會結構重組等證據。透過比對遺址珊瑚年齡與當時氣候,發現當時氣候變遷與海平面上升,可能導致南馬都爾滅亡。沈教授指出,火山岩漿噴發後形成的波納佩島長期緩慢冷卻,地層收縮,導致該島嶼每年以1毫米的速度下陷,使海平面相對上升,海岸線逐漸退縮。
在第二建設階段(12世紀末至15世紀初)時遺址已低於平均海平面。此外,超過百年的激烈太平洋氣候振盪,反聖嬰年時盛行東風,西太平洋海面上升,激烈洶湧的海浪自東面而來,頻繁衝擊海岸,大量海水侵入南馬都爾,沖毀建築物,維護與修繕成為王朝的重大挑戰與沉重負擔。最終,長年積累的民怨爆發,王朝一夕之間被推翻;昔日輝煌的南馬都爾,在缺乏持續建設與維護的情況下,終究在歲月的摧殘下被遺棄。
南馬都爾文化興衰成為當代啟示錄
對比近年來的氣候變遷,此案例對當代社會是一個鮮明警示。在2020至2022年間,太平洋連續三年遭遇了反聖嬰現象,強烈的東風吹向西太平洋,導致海水入侵許多島嶼,如所羅門群島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島嶼,沖毀了無數房屋與基礎設施,對當地社群造成了深重打擊。隨著當前太平洋與印度洋氣候震盪的加劇,再加上全球暖化的影響,海平面每年上升超過3毫米,未來數十年內,更多的島嶼將面臨被海水淹沒的危險,氣候難民的人數預計將急劇攀升。
雖然自1992 年第一個聯合國氣候協議(COP 會議)以來,29年以來不停呼籲各國政府制定政策與方法,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相同地,2016年簽訂的《巴黎協定》也是希望透過全球合作遏阻全球暖化。然而這些倡議仍無法有效地阻止全球暖化,至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僅未見減少,反而屢創新高,暖化的速度更加惡化。隨著海平面上升,海岸線與海島正逐漸被海水侵蝕,各國不得不在海岸線上加強防護,築起更高的防水牆以抵擋海水入侵。
反觀臺灣同樣身為海島國家,雖已將在低窪與地層下陷地區的建築物地基抬高,部分設置改建成高腳屋,政府也推出了「韌性臺灣」透過多項政策獎勵與補助措施,提升國土防災能力。透過南馬都爾的例子不禁讓我們反思,這樣的努力是否足夠呢?
至今世界各國仍找不到有效減緩全球暖化的方法,現代社會面對氣候變遷的思維似乎有如六百年前的波納佩島人一般。當時,他們面臨海水入侵,但最終仍無法避免王朝的滅亡。我們的命運會重蹈覆轍嗎?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於能源政策的轉型,減少甚至終止化石燃料的使用。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有效降低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全球暖化帶來的全球性災難。
參考文獻
Shen, C.-C., Beardsley, F., Gong, S.-Y., Kataoka, O., Yoneda, M., Yokoyama, Y., … & McCoy, M. D. (2024). Links between climatic histories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a Pacific chiefdom. PNAS nexus, 3(10), pgae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