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 / 何郁庭 (科學推展中心執行編輯) 撰稿 / 洪佳如 (科學推展中心特約編輯)
周苡嘉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2017年獲得IBM教授貢獻獎(IBM Faculty Award)、2018年獲選通過科技部「年輕學者養成計畫-哥倫布計畫」、2019年獲得第十二屆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新秀獎」,周苡嘉不僅是交大史上以第一作者身分,登上國際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的最年輕學者,目前也擔任國際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副編輯,其優異的學術表現,獲得國、內外學術界的一致肯定。
吳健雄科學營與傳記,豐富求學想像
身為國際矚目的青年科學家絕非一蹴可及,回首在臺灣的求學階段,周苡嘉高中時,就讀嘉義女中數理資優班,當時班上的讀書風氣,無論師與生幾乎有志一同的以醫學系為目標。當得知沒有考取醫學系時,周苡嘉下定決心不重考,進入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系就讀,這一個重要決定,可以回溯至高三那年,周苡嘉參加了吳健雄科學營、閱讀吳健雄的傳記,使她心中埋下一顆重要種子,也是她日後成為科學家的重要啟蒙原因。
進入材料系後,最讓周苡嘉感到特別的是,教授教導許多材料本身的微結構、性質的之間的關聯性。例如同一種材料,但只要原子排列方式不一樣,就會造成性質上的不同,這讓年輕的周苡嘉覺得這真是太特別、太酷了!熟稔掌握材料的原理,加深周苡嘉攻讀博士班的意念,於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順利畢業後,她順利申請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並獲得全額獎學金,開啟了海外負笈求學之路。
凡事勇於嘗試,盡興享受做學問的樂趣
在畢業前,周苡嘉需通過兩次博士班的口試,需掌握基礎的數據,向口考教授呈現自己對這項研究的認識與了解,其中一位口試委員聽說特別嚴格,讓周苡嘉分外緊張。但指導教授告訴她,只要保持自信態度,將自己最熟悉、了解的東西當作教學一樣,教到讓每位口試委員都能夠理解就好,這一項實用建議,奠定了周苡嘉的發表風格。每當她緊張的時候,就會想起,確實!這是我花許多時間所熟悉的領域,我想和你分享其中的緣由,自己不必太過焦慮。
博士班畢業後,周苡嘉積極尋覓學術相關工作,希望順利找到博士後研究員的工作,同時欲申請一份全美國學生皆可申請,競爭相當激烈的獎學金。周苡嘉在尋覓實驗室的過程,最後鎖定美國國家實驗室,她主動寫信聯繫中心主任,但由於主任工作繁忙,無法額外撥出空檔。主任秘書和她說,主任從山下走到山上實驗室有一段空檔,若周苡嘉願意陪主任走一段話,就能夠討論協商。做事謹慎的周苡嘉,在約定時間以前,還試走了一趟,評估自己的體力。當天她比表定時間更提早抵達現場,在短短路上,向主任簡短介紹自己與目的,當他們相偕走到山上研究室門口時,主任表示,他其實早已願意擔任周苡嘉的指導老師。
這件事帶給周苡嘉莫大的啟發,凡事都要勇敢做做看!假使不如預期,那也沒有什麼損失啊,但只要願意做,結果可能出乎意料的好!這件事,讓人看見周苡嘉不屈不撓的做事態度與處事精神。在研究路上,儘管有痛苦與掙扎,但好奇心,總能為周苡嘉帶來巨大的快樂,這份樂趣無需別人的肯定,只要有心,就能獲得這份樂趣!總體而言,周苡嘉認為自己享受這中間發現、達成目標等過程,若讓年輕學子體驗做學問的樂趣,相信會是一件相當有意義的事,這也是她決定回到臺灣任教的主要原因。
研究的前瞻性,引領產業發展
半導體材料的結構成長跟相變化為周苡嘉團隊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例如奈米晶體、一維的奈米線或是薄膜。研究動機來自於半導體工業的需求,因為趨勢使得元件越做越小,當裡頭的材料也跟著越做越小的同時,就會使人好奇是否會產生量子效應?團隊致力觀察科學現象會有什麼樣的不同。當人們對此有深入了解,才能加以控制與掌握,有效幫助未來產業的發展。此外,目前有越來越多的新科技,也需要相對應的能源與能量,如何透過對材料本身的瞭解,在材料上加以修飾或改變形貌,來控制更多的事情,使它產生更多功能,讓這些功能在未來,有機會應用在嶄新產業上,則是團隊另一項研究的方向。
除此之外,周苡嘉自身長年對環境議題深感興趣,永續相關的議題一直都是她關注的重點——可以做什麼事情,降低環境汙染?周苡嘉設想有兩個大方向,一是一開始控制汙染源,另一個是降低現有的汙染,團隊希望用材料本身的特性,再結合其他性質,製成如偵測器般的科技,為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心力,這也是一項團隊慢慢推動、進行一項研究主題。
友善的環境與政策,讓性別不再是限制
周苡嘉想鼓勵現在從事研究工作的年輕的研究員,勇於選擇富有挑戰性的題目,做研究需要前瞻性,與業界需求不同,業界較關心如何解決當下的問題,但研究需要超前設想,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會從克服困難,一步一步往前走的過程中,獲得很大的樂趣,所有的研究,在未來都有機會被用到,不要輕易氣餒與放棄,不要害怕失敗!
但為人母的周苡嘉,在育兒與研究路上也曾遇到許多挑戰,有時遇到不得不把孩子帶在身邊的突發狀況,這時候該怎麼辦呢?周苡嘉分享「我會讓對方知道,我現在就是這個情況,我沒有其它的辦法,或許對方不能夠理解,但我有這份需求」。周苡嘉表示,自己投入物理學會女性工作小組已數年時間,無論科學家或是女性專業人士,在這塊領域的政策,整體環境正在慢慢地變好,例如在研討會時,現場會設置托嬰、托育,讓孩子可以一同參加會議,不會因為育兒就必須中斷學術活動,這些政策上的改變,背後都有許多人的努力促成。周苡嘉再舉「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生育支持措施」這項新措施為例,若女性懷孕或是有三歲以下的小朋友,可以申請博士後人員的人力來協助,好讓研究不至於中斷,這些都是越來越友善的政策表現,也讓她在育兒與研究路上因此受惠。
最後,回臺擔任教職超過十年的周苡嘉觀察到,臺灣的教育現場有相當多優秀的女學生,她們傑出的談吐、研究表現,都讓周苡嘉無比驚艷與驕傲,甚至自謙自己在跟這群學子同年紀時,都沒有辦法有這些優秀表現。在訪問的尾聲,周苡嘉感性的分享「我們有這麼多優秀的學生,使學術圈對於新一代的女青年研究人員充滿著希望與期待,我想鼓勵學生們,要對自己有更多的自信,對未來的角色能夠有更多元的想像,不受社會框架所侷限,在社會更大的影響力,並且勇於追求學術上多元的價值」。周苡嘉的精湛表現讓人由衷期待,未來將有更多的年青研究人員,無論性別,都能在國際學術領域與社會上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