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適應性強化亮度與邊緣結構―簡單有效之色相保留影像強化新模型

by Yang-Kuang Chao
439 觀看次數

撰稿  /  張鳳吟 (科學推展中心特約編輯)


圖1、提出模型的消融測試,由上到下分別看到模型中亮度、邊緣結構及適應性的貢獻。

在光照條件不適當的情況下,數位設備所拍攝的影像常會有光度不均勻、低對比、部分區域變暗等問題,這不只在人的視覺中看起來不好看,更會降低機器影像判讀的性能。因此,為了提高影像的品質,影像強化(image enhancement)成了影像處理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題之一。影像強化可加強影像的重要特徵,揭開隱藏在暗處看不到的細節,對醫學影像分析、衛星遙測影像等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傳統影像強化的方法大致可分為三大類:(1)頻譜法:利用傅立葉或小波(wavelet)轉換將圖像轉換到頻率域與小波域進行操作;(2)直方圖(histogram) 法:對影像強度範圍內的像素值分布(即直方圖)進行拉伸或重新分布來改變影像對比度達到影像強化的目的,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方圖均勻化(histogram equalization);(3)空間法:考慮一些空間的約束或假設來強化影像。不過雖然這些方法被廣泛研究,但還是面臨影像強化後色相(hue)改變的挑戰,這是因為灰階影像強化的方法直接應用在個別的RGB通道(channel)會嚴重損毀原始影像的色相。為了解決這問題,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謝博文教授偕同中原大學邵培強助理教授,提出一個簡單又有效率的適應性變分模型,結合增加影像亮度與強化邊緣結構兩個互補項,有效解決RGB影像強化的色相保存問題,他們優異的成果發表在《訊號處理》(Signal processing) 期刊上[1]。

變分(variational)影像處理在過去20年開始發展迅速。在數學上,數位影像可視為一個相應於像素矩陣的函數,函數值為像素的亮度,在8位元的解析度亮度介於[0,255]間。從這個觀點出發,我們可以從建立一些函數概念,達到影像處理在像素以下的精確度,說變分影像處理等同於高解析影像處理一點也不為過。變分法首要建立系統的能量泛涵(energy functional)及約束條件,再找出對應的Euler-Lagrange偏微分方程讓能量最小化,最速降線問題便是變分法最著名的例子之一。過去利用變分法已有一些影像強化的應用,如Morel 等人及Pierre等人的工作,但都還有像是缺乏彈性等改進的空間。謝博文教授團隊為此提出一個適應性的變分模型,設影像域\(\Omega\),以想要的影像\(u\left(x\right)\)、彩色輸入影像\(f_c(x)\)來表示:

其中\(\alpha\)、\(\lambda\)為常數參數,\(\varepsilon\)為一個小的常數避免分母為零的狀況。模型第一項為亮度增強部分,s(x)是對比度函數並約束\(u_c\left(x\right)=s(x)f_c(x)\le255\),以保持色相;第二項為強化影像結構部分。\(\phi\left(x\right)\)為團隊引進的適應函數,\(\phi\left(x\right)={(s\left(x\right)f_I\left(x\right))}^2,f_I\left(x\right)≔(fRx+fGx+fB(x))/3\)來連結兩個強化項,當在暗的區域,\(\phi\left(x\right)\)小,影像會被增亮,同時保持不同顏色通道中兩個項之間的關係,避免了色相改變問題。

謝博文教授團隊嚴格證明了他們變分法模型最小化的存在及唯一性,並利用分裂Bregman迭代進行數值計算,針對模型的性能做一系列的數值實驗。圖1 為消融(Ablation)測試的結果,由上到下分別展示模型中亮度、邊緣結構及適應性的貢獻。

圖2是和其他人所提出包含變分法或直方圖均勻化模型的結果比較,圖2(a)為原圖,圖2(i)為謝教授團隊提出的模型:

圖2、與其它不同模型的數值結果比較。

謝博文教授在論文中表示,他們所提出的模型與其它常用的影像強化方法相比有更佳的表現,他們接下來有興趣將所提出的模型延伸到影像除霧(image dehazing)問題,作為未來的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 Po-Wen Hsieh and Pei-Chiang Shao, Hue-preserving image enhancement via complementary enhancing terms, Signal Processing, 195 (2022), 108491.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