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劃4】船長就位  啟動眾人建造的嶄新船隻─專訪臺灣海洋聯盟召集人蔣國平教授

by Yang-Kuang Chao
1541 觀看次數

採訪 ‧ 撰稿  /  趙揚光 (科學推展中心執行編輯)

16世紀,歐洲船隊航行到遠東時,發現了這塊矗立在海洋上的美麗之島─福爾摩沙,臺灣與海洋就是這麼緊密相連!但儘管我們知道臺灣四面環海,對於海洋卻又有些陌生。如今,「臺灣海洋聯盟(Taiwan Ocean Union, TOU)」蓄勢待航,國內海洋的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將進入新篇章。擔起TOU首任召集人重任的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蔣國平教授,回首過去自己踏進海洋生物研究的大門,其實可說是無心插柳;而他投入海洋科學研究的歷程,也映證了臺灣海洋科學發展的縮影。

發現問題  重回海洋

早年,臺灣對於海洋領域的發展不及農業,僅只於經濟層面上的利用,其他研究之概念相當有限。1980年代末期,臺灣才在國外學術界的推波助瀾下,開始從事海洋研究。當時的蔣教授輾轉自日本東北大學取得海洋環境學博士,於1990年代初期回到海洋大學任教,並與其他陸續自國外回臺的海洋相關研究學者,將「微生物循環圈(Microbial loop)」的研究概念帶進臺灣,生物海洋學領域逐漸發展了起來。將近30年來,蔣教授長期進行東海觀測研究、臺灣東北部海域海洋生態觀察,且在因緣際會下揭開了馬祖「藍眼淚」之謎,這不斷探究海洋的過程中,他也從中體會到了臺灣海洋研究與發展的窘境。

過去臺灣除了相對忽視海洋外,像是海洋生物資源永續利用、海洋環境保護等觀念及研究,皆慢了其他國家一步。「海洋研究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蔣教授提到,海洋科學研究資源都掌握在先進國家手中,加上臺灣長期以來海洋研究、海洋管理及海洋教育等層面處在各自的平行線上,缺乏橫向的整合。全球海洋研究與發展碰到的最大瓶頸,是探測數據不足及數據分享問題,臺灣除了也面臨這些困境,蔣教授進一步指出:「其實我們還不知道如何解決環境保育與經濟開發衝突的問題。」政府或產業在海洋開發的過程中,可能影響漁民謀生權益、航運路線與航權,或是白海豚、海鳥等動物的棲息與其保育。這些問題並不容易立即且有效解決,需要透過科學數據,發展出問題導向的通盤處理流程與機制。

整合資源  跨界合作

因此,蔣教授接下科技部自然司海洋學門召集人後,深感國內海洋議題推動與資源整合的急迫性;另一方面也認為需要透過海洋相關研究來進一步實踐「讓社會有感的責任」,從而喚起大家對海洋的重視。在科技部林敏聰政務次長的促成之下,參考國內已有的臺灣永續棧(TSH)、臺灣太空科學聯盟(TSU)等跨域學術聯盟,學術界有了TOU─臺灣海洋聯盟的構想,並且請蔣教授來進行籌劃工作。籌劃階段匯集國內與海洋議題相關的產、官、學、研界人士與資源,如科技部、行政院海洋委員會及國家海洋研究院等單位,自籌劃階段即加入意見交流。

2020年起的幾次會議下來,與會眾人對於海洋領域的發展有了初步共識;同時呼應聯合國宣布2021年至2030年的「海洋科學永續發展十年」,更需要透過聯盟之組成來串聯整合各界的資料與資源。2021年10月,首次「臺灣海洋聯盟大會」在中山大學召開,邀集國內與海洋議題相關的各界專家們研商共識,會後關於TOU未來走向的輪廓更為清晰。蔣教授說明TOU成立期間的構想,主要特色在於環境與產業永續理念大於研究推廣的策略,並且很明確地訂定了聯盟運作初期應達成的「四大倡議」,分別為「建構整體規劃之海洋觀測網」、「海洋調查採樣標準化」、「國家數據庫整理及分享機制」、及「擘畫以科學為基礎的管理方向」。

在這樣的前提下,尋求各界的協助更具實質的方向。蔣教授舉例,以科學為基礎的管理架構中有幾個眼前的目標,一是生物多樣性之管理與保育落實,由於牽涉海域管轄權與國際協定的範疇,因此便找上國內鑽研海洋法政的中山大學胡念祖教授協助主導。另一個目標是制定淨零碳排計畫,尋找了具有管理背景的海洋大學曾筱君助理教授執行。這些亦皆可視為跨域合作的例子。

蔣教授認為,TOU的核心價值乃是建立一個資訊分享的跨界交流、合作平台,而這個平台「能夠協助政府解決問題、且可以預先看見問題,進而期望走在世界的前端去預想到一些問題,並可著手進行一系列跨領域的研究。」由於這樣一個新平台必須整合各領域資源、技術與知識,起步階段難免會受到一些質疑。面對質疑,蔣教授強調現階段的執行重心在建立解決問題的流程,因此一切從頭開始、並由做中學;另一方面,TOU推行的過程中,也累積了不少專業的回饋,這些回饋足以完善機制,進而回應質疑。如今已有許多單位願意主動配合,並樂於提供看法進行討論。

擴大參與  永續經營

海洋資源的永續是現代過度開發的社會裡,非常重要的課題!臺灣預計2050年要達到碳中和之目標,這是TOU因應永續發展政策的指標工作之一,目前相關研究已開始執行。蔣教授並分享了欲推行的「海岸信託」概念,這是以「碳」為基準單位信託給企業,在企業產生碳排放的同時,也需投入相當比例的經費維護海洋環境。除此之外,2022年是聯合國所訂定的「國際基礎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Basic Scien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YBSSD)」,TOU也積極響應此一即將到來的議題,對於相關推廣活動已有了初步構想。

隨著TOU的成立,擴大了參與的廣度及深度,經驗的傳承也是TOU得以永續運作的關鍵,如邀集年輕學者共同參與、一同成長,便是一項重點。值得一提的是,TOU近期也與一些非政府組織、公民團體接觸,針對海洋相關問題做探討、或研擬進一步合作,這些組織的理念或多或少突顯了科學結合人文的重要性。而蔣教授對TOU未來所扮演的角色,則賦予了不小的彈性空間,除了是一個提供國家制定海洋政策建言的政府智庫外,TOU亦可算是將成果回饋給社會的「半公民團體」,永續經營的面向變得多元。

「科學家總是太理想化了!」蔣教授期望科學研究應該跨越領域界限,考量現實面的問題,使研究成果更有效地落實、運用在這個社會及環境之中,而海洋對臺灣來說便是這未臻完備的場域。因此即使頂著華髮,蔣教授心中依舊懷著遠大的憧憬,盡責地做著TOU「船長」,肩負這艘船向前航行的使命。在海洋大學的TOU總辦公室,迎著一旁由遠洋吹向臺灣島上的海風,一陣陣奔放的湛藍氣味不斷襲來,令人充滿無限想望。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