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臺大研究團隊從植被差異看出臺灣經營管理未來

by Yang-Kuang Chao
1147 觀看次數

撰稿  /  楊渝惠 (科學推展中心特約編輯)


圖1. 慣行農法(上)及有機農法(下)之茶園周圍環境與觀測儀器之設置。

臺灣在世界當中雖然相對狹小,然而自然樣貌豐富,許多地方值得人們去探索!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莊振義副教授和他的團隊,便鎖定了臺灣東北部地區的棲蘭、坪林、和關渡,將研究重心放在這三個地方地表到大氣層間的微氣候特徵,探討地表上方一到兩公里的高度內,自然生態和人類活動如何互相影響。

由於同樣位於臺灣東北部、且距離臺北皆不到100公里,關渡、坪林、和棲蘭都沒有乾濕季的分別,全年皆雨量豐富;另外一個相似性,則是這三個地方雖然都有特殊的自然資源,但都受到程度不一的人為涉入。不同的是,三者的海拔有明顯差異,關渡為都市內的平坦濕地、坪林則是海拔約580公尺的茶園、而棲蘭則是海拔1,600公尺的山區雲霧森林。因此,莊振義副教授和他的團隊,就針對這三個樣貌特徵極為不同的地點,進行長期觀測,希望能透過微氣候的研究,提供臺灣經營管理的單位一些有用的數據。

以新北的坪林為例。莊振義副教授和他的學生王祥恒在坪林找到了兩塊茶園,分別執行一般可使用農藥、化學藥劑、及進行機器採收的慣行農法,以及不能使用化學除草劑、多進行人工採收的有機茶園。這兩個茶園因為耕作方式不同而呈現出非常不同的樣貌。在實行慣行農法的茶園裡,走道間因噴灑除草劑而沒有雜草;另因進行機器採收而配合機器使用高度、而致使茶樹的樹冠高度較低。相對於執行慣行農法的茶園,有機茶園的走道上雜草量較多,且為了提高經濟價值,多使用人力進行優質葉片的挑選,少了機器的齊頭式收割,有機茶園的樹冠高度也因此較高。

這樣的樣貌差異進而影響了微氣候,走道缺乏雜草的慣行茶園,地面相較於有機茶園,氣溫上升幅度更大。而有機茶園因為地上雜草多、水氣也因而增加,能夠緩和氣候變化。這些微氣候的觀察統整成資料後,能夠提供給茶農或是水利署等單位參考,讓他們在決定是否執行有機農法上,有更多參考的基準。

類似的研究價值也顯現在棲蘭及關渡的研究上。經過長年資料的蒐集,研究團隊發現棲蘭森林每一公頃的碳吸收量為8-13公噸,略高於全國森林每一公頃9.76公噸的碳吸收量。然而,若以2019年全國森林吸收量21.44百萬公噸,去對照當年度全國照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87.06百萬公噸,便會發現森林能夠吸收的,只有將近百分之7.5的碳排放,是環保政策必須正視與思考的方向。

而關渡巴拉草及蘆葦碳吸收力的研究,則顯現出巴拉草對環境變遷相對敏感的特質,透過它分佈範圍的消長,可以了解當地生態環境的變遷,進一步推導出防洪等都市計畫政策的制定與判斷。

莊振義副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讓自然地理學家不只呈現學術象牙塔裡的統計數字,而是帶領人們做出正確決策的指南針。就算是小小的臺灣、小小的一個東北部地區,都能在自然環境的變化裡,看見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線索,讓我們能做出更友善環境、友善人類社會的決定與政策。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