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劃11】跨域合作「胰」平癌症障礙─廖偉智的智慧醫療之路

by Yang-Kuang Chao
207 觀看次數

採訪 ‧ 撰稿 /  趙揚光 (科學推展中心執行編輯)

「身為醫師,要全力守護生命。」這句話出自臺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廖偉智主治醫師暨教授口中,顯得特別任重而道遠。不過這條長遠的道路當中,有一些令人欣喜的成果,是跨領域結合數據科學及人工智慧 (AI) 的醫療新方向。

廖醫師主要的醫療專長是腹部與胰臟相關疾病,其中包括診療時相當棘手的胰臟癌。根據統計,胰臟癌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面對如此惡名昭彰的大敵,過去在臨床診斷經驗上,往往只能透過醫療人員的肉眼判斷影像檢查的結果,然而早期胰臟癌是肉眼難見,常因腫瘤發現得過晚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廖醫師也進一步表示,不管是胰臟癌或是許多其他癌症,要達成早期偵測與診斷仍有很多待努力之處。

從需求出發  MeDA團隊有效追擊癌症

隨著大數據的興起,2016年在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數學組的促成下,廖醫師與在醫療數據研究已有一定基礎的臺大應用數學科學研究所王偉仲教授,基於相關的數據資料與演算架構開始進行合作,成立了 MeDA (Medical Data Analytics),研發對醫學診療更有效的服務。

由於彼此來自不同專業領域,因此組成 MeDA 後,不同領域的團隊成員間花了不少時間相互溝通、磨合。廖醫師指出,團隊剛起步時最困難的是吸收和理解彼此的專業用語,以及讓數據建模與計算分析背景成員瞭解醫療方面的需求;以胰臟癌來說,針對診斷盲點開發解決方案是最為重要的。過程當中也在國科會許多單位的支持下,陸續獲得了相關專案,乃至科研創業計畫的資源挹注,逐漸形成今日的規模。

植基於基礎科學研究的 MeDA ,在發展出的「三位一體」架構中,包括學術研究論文產出、研發成果的專利申請與實際產品落地使用、以及相關教學與推廣。廖醫師參與團隊所擔任的角色雖主要在應用端,也就是第一線的醫院,不過在醫療產品研發階段同樣不能少了他。進行胰臟癌的診斷的「助胰見(PANCREASaver)」人工智慧診斷輔助系統,即是廖醫師與王教授帶領團隊開發的重要成果。

助胰見不僅刊載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刺胳針數位健康」(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也獲得台灣與美國專利、國內醫材認證、美國FDA突破性醫材認證、國家新創獎、放射醫學界國際大獎 Margulis Award等獎項。這項智慧醫材能夠透過電腦斷層影像中精準地偵測出胰臟癌,輔助醫師進行最後的診斷,大幅精進整體的診療過程。廖醫師表示近一兩年下來,已成功發現不少胰臟癌患者案例,以利及早治療,且對於病患的預後也較有幫助。

智慧醫材落地技轉  造福人群是核心價值

MeDA 研發成果所形成的智慧醫材,若要提供給醫院與醫師診療使用,就必須先經過政府主管機關在醫療器材臨床使用前的檢驗與認證。廖醫師強調,唯有將這些成果落地技轉成產品,並通過公正專業機關的審核、檢驗、認證及監控,才能確保其應用於臨床醫療的效果與安全性,「它並不像一般消費型產品,可以憑主觀的試用經驗就能採用,或是可先試用後再調整這麼單純!」即使是獲核准正式使用後,其結果能否符合預期、或是可能帶來副作用,都需要持續的監管。

人工智慧做為新興的突破性科技,得以突破專業知識的藩籬而跨域共通,即使分門別類繁雜的醫療及生物界亦是如此,如分子生物學、基因學的進展皆有受益。相信不少現今醫療層面還未被滿足的需求,像是人口高齡化、費用昂貴的醫療手段等窘境,都可能藉由人工智慧尋得解方。

MeDA 成立多年下來,部分技術已走在了世界前端,但是團隊的努力的焦點是開發最先進的解決方案,而不僅是最先進的技術。廖醫師指出,「最新的技術不一定是最適合解決某一問題的技術。找出適合的技術開發出臨床適用的產品,並進一步佈建到醫療現場,就是好的解決方案!」當然,MeDA 也必須持續關注最新的醫學及技術研究成果,不斷增進團隊的研發。談起 MeDA 智慧醫療的實踐之路,廖醫師充滿信心前行,相信 MeDA 將會有指數型的成長,提升醫療量能,讓更多人受益。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