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YBSSD@TAIWAN期末成果交流永續營報導 (2023/8/9-10)

by Yang-Kuang Chao
580 觀看次數

人類與地球的永續發展,已經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議題。聯合國將2022至2023年訂為「基礎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國際年(IYBSSD)」,而臺灣自2022年夏天起以「扎根科學,永續臺灣」為訴求,也進行了為期一年的「IYBSSD@TAIWAN」系列響應活動。這一連串活動同時號召了國內產官學界的科學教育單位、學校組織,於全臺各地一同推廣科學和傳承永續的概念,也累積不少值得回顧的成果。

而今,我們搭上這班回顧的列車,駛進了保育諸多自然區域及人文史蹟的陽明山國家公園裡,再一次象徵著支持並致力永續的意志!為期兩天的期末成果交流永續營在國科會林敏聰副主任委員致詞下揭開序幕,他特別讚揚這一年來響應並投入系列活動的團隊、教師,不僅是推展科普,更深化了科學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且逐漸讓社會透過科學體現彼此理解的重要性。IYBSSD@TAIWAN計畫總主持人、臺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的邱美虹名譽教授接續致詞時,也誠摯感謝協助辦理各項活動的與會專家學者們,使全世界看到臺灣在基礎科學、科學傳播與永續發展的卓越成就與不斷地努力。

科學傳播及人類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緊接著一系列的講座分為「永續」、「科普活動」、「科學傳播」三大主題,這些主題也是年度計畫所要傳達的核心概念。在永續主題講座裡,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許晃雄執行長藉由氣候變遷的實際證據,呼籲人們必須重視大環境所帶來的挑戰;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范欽慧常務理事則以另一個角度,靜下心來「尋找55分貝靜土」,以寧靜讓環境得以永續。

科普活動及科學傳播講座所談的議題,是與會者們在接觸或推廣科普時感同身受的。中央大學物理系朱慶琪副教授過去帶領了中央大學科教中心,針對一般大眾舉辦無數場科普活動,儘管活動的形式有些「老派」,卻是讓大眾親近科學最必要的管道!在進入「人類世」的今日,臺灣大學化學系陳竹亭名譽教授便認為,人們有責任透過知識轉移、文化傳播,追求永續與創新,辦理科普活動即是一種知識永續的方式。知識的傳遞關乎公民素養乃至媒體素養的養成,經由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黃俊儒特聘教授及陽明交大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郭文華教授接連分享觀點,突顯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掌握科學傳播的適切性十分重要。

IYBSSD@TAIWAN致力全民參與  創造科普多元性

主題講座闡述的內容,獲得了與會者們的不少迴響。而他們身為推動科普及傳達永續理念的第一線,這一年來的成果在經統整後,由邱美虹教授再次上台透過影片與簡報展示;她強調一系列的活動正讓臺灣達到「科學平權」、「科學啟蒙」、「全民參與」及「國際連結」之目的,也使島嶼永續發展的理想更近一步。計畫共同主持人、成功大學材料系的李旺龍教授則將分享重點聚焦在「城市科學節」上,且將科學帶進深遠的偏鄉小學裡;全臺大專院校科教中心響應的科普活動,藉著科學推展中心呂冠樺執行長的說明與紀錄片放映,同樣展現出跨領域和地域的科學傳播精神;中央大學物理系的楊仲準教授也以計畫共同主持人的身分,發起了全臺多所各級學校串聯的地磁量測活動,記錄地磁一年間的變遷,建立不同的科普教育經營方式。

2023年1月至4月分別在臺北、桃園、臺中及高雄四地捷運行駛的「科學X永續列車」,是IYBSSD@TAIWAN的另一項重頭戲。列車依不同車廂分別設計了「人與大自然」、「人與社會」、「碳足跡」、「變遷中的海洋與森林」四個主題,各主題負責的團隊也推派師長,於交流會中簡述設計理念。整體而言,科學意象隨著列車開進我們生活中的每個瞬間與角落,並且創造了許多與大眾互動的實際數據、能量,頗具意義。

科普推廣的成果型式和目標對象可以相當多元,在不同地區、領域中持續發揮影響力。彰師大科教中心的李奇英主任、以及高師大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的洪振方教授,便分別於中南部並非都市但也非偏鄉的地方,辦理科普活動;科學工藝博物館透過了「臺灣科學節」、自然科學博物館也以「探尋臺灣哺乳動物化石」來共同呼應IYBSSD@TAIWAN的宗旨,舉辦一系列相關活動;臺師大通識教育中心的王銀國教授更跨界操刀監製電影《科學少女》!過程中雖嚐盡甘苦,然而透過電影表現讓科學更具吸引力的夢想,是難以抹滅的。

集眾人之力  勾勒科學永續未來願景

聆聽完眾多精彩的推廣成果分享,林副主委主持綜合座談時進一步提到,要讓不同領域找到合作的共通點,將基礎科學有效說服至社會大眾,仍是不容易的,因而需繼續凝聚大家響應此次計畫所散發的力量與氣勢。座談中並針對國內科學推廣的各層面配套措施、政策支援、可供運用的媒介及資源等,引發了一番討論;許多來自基層前線的聲音,也藉著這樣的機會傳達出來,由下而上給予更實質的建議。

延續綜合座談的意見交流,首日晚間的「世界咖啡館」透過與會者分組討論,將科學傳播、科學永續的現況與未來勾勒出較具體的輪廓。彰師大物理系洪連輝特聘教授所帶領的討論,在關注科學傳播的現況與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促使科學家認同傳播科學內容是自我責任;李旺龍教授所主持的部分,是需請成員們分享現今科學傳播的內容,包括科學如何轉譯,科學家與傳播人怎麼合作;楊仲準教授主導的討論內容,著重政府未來如何協助科學傳播人才的培養規劃、和科普計畫的永續性;臺師大電機系賴以威副教授則是就科普永續經營願景下的政府相關機構、民間科普組織、一般民眾與學生,各自所應具備及養成的能力,引領成員探討,也強調跨界合作的重要。歷經近一小時的經驗共享及腦力激盪,更進一步形成值得參考的觀點。

永續營次日的陽明書屋、北投文物館參訪,除了深刻體會歷史的傳承,背後亦蘊含了知識傳播與永續的價值。人文與自然科學看似不同的兩條線,卻能夠彼此交織出讓人們對事物與現象運作進一步研究的好奇心。一如邱美虹教授在計畫整體成果的簡報中指出:「科學植基於在地的土壤與挑戰,充滿溫度與熱情的動人傳承;以行動解決社會重大議題,達成臺灣島嶼永續發展的理想。」IYBSSD@TAIWAN的一年增添更多續航的動力,希望這個理想就在不遠處。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