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12】無用也是有用、失敗更是向前!中研院新科院士林麗瓊走出性別框架,把握每次機會發光

by Yang-Kuang Chao
2260 觀看次數

採訪 ‧ 撰稿  /  邱璟綾 (科學推展中心特約編輯)

科學界長年以來陽盛陰衰,箇中原因與「男女有別」的刻板印象有關。但隨時代風氣改易,愈來愈多女性勇敢衝破社會框架,以驚人毅力證明,科學無關性別,女性也可以成為優秀的科學家。

我們來到林麗瓊位於台大凝態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室,推開大門,只見陽光斜斜灑入,讓研究室變得暖烘烘的,而觸眼所及盡是大大小小的植栽,把絲絲綠意引入每個角落,搭配桌上成堆整理得井井有條的資料,讓這位科學家的研究室多了一分溫暖與療癒,就像是林麗瓊給人的第一印象。

新科中研院院士林麗瓊研究領域涵蓋半導體、光電與能源材料,並致力於永續能源的應用與開發等技術。對她而言,這處熟悉不過的凝態中心,不只是長年以來的工作場域,更像是陪她茁壯的第二個家。

出身科學家族,兄姊鼓勵追夢

成為女科學家,甚至走上物理這條路,林麗瓊回望半生,笑說:「這一切有些偶然,也有些必然。」

她在八個兄弟姊妹中排行最末,小時父親中風,由小學畢業的媽媽與兄姊擔起家計,讓弟妹們無後顧之憂地學習。她三個哥哥與四個姊姊共有六個讀台大,一個念師大,且不分男女,過半數都走上理工相關道路,也因此她高中畢業決定選擇台大物理系時,家人完全沒有施加性別壓力,只有滿滿的尊重與鼓勵。

她回憶,大她四歲的四姊當年以系狀元之姿考進台大物理系,一心一意只想成為物理學家,四姊對物理的熱愛與執著深深影響了她,於是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於一九七七年成為台大物理系的新生。

就讀物理系期間,知名物理學家吳健雄、袁家騮夫婦訪台,她特地搭車到新竹聽她的演講。她其實聽不懂吳健雄在演講中談及的技術內容,但光在台下仰望她的身影、看她充滿熱情地訴說研究與工作,「十分震撼,那瞬間覺得她在發光!」那一刻,林麗瓊好似忘記課堂上的挫折與難關,她笑說:「吳健雄的自信給我激勵也使我嚮往,讓我更堅定地走在物理這條路上。」

棄高薪返台,和凝態中心一同茁壯

以第二名畢業後,林麗瓊先在母系擔任兩年助教,才赴美攻讀哈佛大學應用科學所應用物理組,出國前與台大電機系畢業的丈夫陳貴賢也服完兩年兵役後結婚,在大哥的祝福與鼓勵下,一起出國深造。

「當時台灣科學研究正在起步,尚未形成真正的研究環境,所以物理系的畢業生,高達百分之九十五出國讀書。」林麗瓊便在『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社會風氣中,在美國展開新的人生。

就讀博士期間,林麗瓊懷孕、生女,面對家庭、學業兩頭燒,她和先生分工合作,錯開彼此到實驗室的時間,並從獎學金省下一小筆費用請保母照顧女兒,假日夫妻倆一起推娃娃車到實驗室,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之中完成學業。

一九八六年,李遠哲獲頒諾貝爾獎,當時還是學生的林麗瓊,與丈夫陳貴賢一同在波士頓聽他的演講,「他在演講中提到,自己能再對美國的貢獻有限,如果能回台灣,提升台灣科研環境,會覺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李遠哲的理念與熱情在她心中種下種子,成為日後促成她返台的力量。

博士畢業後,林麗瓊獲得美國奇異(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公司的研發總部材料中心工作,成為該材料中心第一位亞裔女性研究員。她與先生有了穩定的工作、買房買車,還有一雙可愛的女兒,人生看似令人稱羨之際,她卻不知道為何,心中常泛起一股失落,入夜後總是自問:「這是我要的生活嗎?」

她回憶,與其他上一輩的留學生聚會時,會看見步入中年的他們,在他鄉落地生根,卻普遍有一種失落感,「大家看起來快樂又好像不快樂,聚會時喜歡唱《黃昏的故鄉》,但轉過身還是只能繼續為美國大企業工作。」

而隔海遙望的故鄉,也開始有了些變化,政府設立科學園區,各大學也開始投入較大筆的科研經費,她感覺到台灣的科研環境開始起飛了,在各方推力與拉力的影響之下,她與丈夫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最終要回到台灣?」

經過理性與感性的拔河,決定返台,而行動力超強的先生陳貴賢很快就獲聘於中研院原分所,林麗瓊也開始將履歷廣投各大學術單位,但因為業界資歷太淺,始終沒有獲得青睞。唯獨一九九二年於台大成立的凝態科學研究中心向她招手。

「以校級研究中心來看,凝態中心實在太新了,資源不足也少有人知,但我還是很開心在台灣找到工作。」於是一九九四年,林麗瓊放棄美國奇異的工作,和甫成立不久的凝態中心,開始草創初期篳路藍縷的日子。

不為自己設限,走入國際學術社群

如今再談起這段往事,林麗瓊依然認為,回台絕對是人生最正確的決定。

她想起早年在美國時,即使還是個學生或是初階科學家,但身上掛著哈佛或奇異的識別證,總會有許多人上前攀談。「我們相談甚歡,但內心總覺得,他們的焦點不是我,而是我背後的學校或團隊在做些什麼,我身上的名牌雖然寫著『林麗瓊』,卻不代表著我。」

回台後,她也常以台大的身分,到海外演講或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但即便台大是台灣最高學府,在國際學術舞台上仍不似哈佛或奇異擁有這麼大的光芒。因此初期在國際學術舞台上,林麗瓊所受到的待遇相對冷清。直到一次演講後,有人主動上前對她說:「你們的研究很有趣!」

就這樣簡短的一句話,讓林麗瓊差點落淚!「他講的是『我』和我在台灣的工作,那是第一次覺得回來台灣是對的,因為只要我好好做、努力地做,也會被大家看見!」

面對國際學術舞台,她不卑不亢、不為自己設限,總是把握每個發光的機會,主動走入國際學術社群,她也將這般理念,傳達給自己的學生。

她認為,「刻板印象」是別人的刻板印象,若是連自己都有刻板印象,那豈不是畫地自限!因此她常勸學生按著興趣與才能多方嘗試,別限制住自己的未來,對科學研究成果,也會有更寬宏的看法。

林麗瓊說,「我覺得『積極主動』是研究的基本態度,必須要有不會每次成功的認知,因為實驗十之八九都以失敗收場,但科學有趣之處在於,往往在不預期的地方會有新的發現,而意外的新發現,重要性更可能高過原本的研究。」

已知有限,未知無窮。在她眼中,「科學用少少的『已知』去探索『未知』,本來就會碰到各種非預期的結果,但我希望學生們能夠知道,成功與否都會讓人有所學習,即使實驗失敗了,也是一種進步。」

化無用為有用,以二氧化碳改變人類未來

學生眼中的她,總是有強大無比的精神力,去面對每一次挫折,而強大的心理韌性,林麗瓊笑說,都是在凝態中心「鍛鍊」而來。

「我是跟著凝態中心一起長大的」,她笑說,剛開始沒有辦公大樓、沒有研究室更遑論會議室,因此需要各種空間時,只能在各系所之間「流浪」。由於不是教學單位,他們甚至不能直接收學生,因此長期以來只能透過共同合作找學生,和不同系所的學生建立合作默契,並努力爭取外部經費,才能逐一完成手上的研究。

廿八年過去,原先不被看好的凝態中心,已經在他們手中茁壯了,超過廿年累積的基礎,讓凝態中心不只跨系所更跨國籍,鍛鍊出各種跨領域合作。例如林麗瓊的實驗室有包括物理、化學、材料、化工、光電、電機等各領域的學生,開創研究方向的寬廣與縱深,使她所涉獵的領域越來越多元,這些意外的收穫都是當初始料未及。

「凝態中心絕對是被現實環境認證過的『跨領域』研究中心!」她感性地說,回台至今已經廿八年,也許當時的選擇不是人生中的最佳選擇,「但假如不是這樣的鍛鍊,我不會成為院士,再回過頭看當初的決定,真是何其有幸,能和凝態中心一起成長。」

在林麗瓊的帶領下,來自各國與各領域人才的研究團隊,目前正探索足以改變人類未來的綠色能源議題──人工光合作用。他們在這個領域最初始的研究是與台大化工系教授吳紀聖合作,將二氧化碳透過照光,轉化為低碳氫化合物燃料,期待能取代石油,成為環保的新能源。

目前地球上無論大氣或海洋,都有過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抑制二氧化碳碳排放量,是當今人類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在林麗瓊眼中,要解決二氧化碳,不能只靠著捕捉與儲存,「其實二氧化碳不是壞東西,如果透過觸媒變成碳氫化合物,就能成為新燃料。」拋開刻板印象、不畫地自限,林麗瓊以靈活的思路,讓無用成為有用、廢物成為寶物。

目前二氧化碳光觸媒技術仍在發展中,林麗瓊坦言,研究過程中,很多時候看似原地打轉,有時會讓學生有很重的挫折感。她總是不厭其煩地提醒學生,過程中會發現一些小小的結論,也可能是有意義的,「只要能說出一個故事,或寫成一篇道理,我們便多懂了一點點,就能把已知的領域往外拓展一些。」

因為科學研究是漫長的旅程,說不定要二十年,也說不定永遠到不了,往往下功夫才知道,某些時刻就是有一些如山一般難以跨越的關卡,但這些挑戰正也是科學好玩、有趣的地方,「就像一年有四季,只有跨越了重重難關,體驗的滋味才會完整。」

是傑出科學家,是女性,也是媽媽

投入科學研究大半輩子,林麗瓊早已撕下性別標籤,獲得海內外各國不分性別的榮譽,在研究之於,她同樣致力於拔擢女性科學家。身為物理學會女性工作委員會的一員,林麗瓊認為,女性在科學界應該被更加推廣,但提到女性議題,不該一味強調保障,其中分寸必須拿捏。

早在三十多年前,她也曾被性別標籤深深困擾著。那是美國職場兩性平權議題剛崛起的年代,當她獲得美國奇異終生研究員聘書時,另一位韓國同學則失之交臂,她永遠記得那位同學扼腕地說:「都是因為妳是女生!」

一句無心的抱怨,聽在林麗瓊耳裡很傷人,「我能得到現在的成果,是因為我夠好,不是因為我是女生!」她認為,即使蓋掉女性身分,「我夠好,所以我同樣能做到。」所以當有人認為是性別造就她的成功,她會很不服氣!

「我非常排斥被保障,這對專業領域的女性而言是傷害!」林麗瓊有些激動地說,直到現在她漸漸想通,在兩性平權議題中,男女都是文化下的受害者。於是她不再活在別人的眼光裡,只管勇敢爭取每個發光的機會。

傑出科學家的另一面,是走過懷孕生子育兒的媽媽,面對家庭與研究兩頭燒,許多女科學家不得不中斷學術研究的道路。這樣的現況,看在林麗瓊眼裡覺得可惜,面對有同樣困境的學生,她總是勸大家「別強自己所難,要懂得適時求救與求教」。

「小孩本來就很磨人!」她笑說,該請保母就請保母,能用錢搞定就用錢搞定,即使必須暫緩研究步伐,頂多就是慢一點才抵達終點。必須認清體力有極限,而過度疲勞會影響身心狀態,因此懂得求救求教並找到生活的平衡,是很重要的事。

在學生眼中,林麗瓊是科學家、是女性、是媽媽,更是許多女學生心中的楷模。她不諱言自己多年來努力於維持實驗室男女人數比例,也希望透過身體力行,讓更多女學生以她當模範,繼續往科學家的路上邁進。

看著在研究路上努力前進的學生們,她偶爾會想起還是青澀的物理系學生時,於台下仰望吳健雄的身影,而今她工作之餘排滿演講與訪問,一次次站在台上,希望透過自己的故事影響更多女生。

「科學無關性別,只要努力都可以做出貢獻。」她始終相信,未來有一天,女性選擇科學做為終身志業,不必肩負社會與家庭的異樣眼光,當這一刻就像呼吸或喝水一樣自然時,才是真正的性別平權。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