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學年度全國高中地球科學教師研習─「地科廣角鏡」活動報導 (2022/3/24-4/14)

by Yang-Kuang Chao
626 觀看次數

本次「地科廣角鏡」活動共舉辦兩場,主要是搭配地科科普微電影並邀請影片內其中一位科學家現身分享進行主題的交流。第一場於3月24日舉行,主題「風與海‧我們的科學」;第二場於4月14日舉行,主題「我們的島嶼‧我們的科學」。兩場的研習會由學科中心執行秘書蔡靜誼老師主持,並由地科中心主任鄭芳怡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開場引言介紹。

「地科廣角鏡」第一場活動邀請在地科科普微電影「風與海‧我們的科學」中說明關於【颱風與黑潮的互動】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鄭志文教授。本次活動透過鄭教授進行專題演講介紹數值模式與衛星遙測在颱風海洋交互作用上的運用,從颱風威脅到如何和平共處,同時也說明用衛星觀測與數值模擬等。運用數值模擬,也發現透過海氣互動,北大西洋海水溫度的變動,也會影響太平洋颱風的路徑,改變侵襲台灣的機率。同時,鄭教授表示颱風是自然現象並不是災害,是我們對自然現象了解還不夠,期待的是有更多應用層面,對一些特定的現象有一些理解和認識。

「地科廣角鏡」第二場活動邀請在地科科普微電影「我們的島嶼‧我們的科學」中化身為「山河間的收音師」用心聆聽土地的聲音,藉此找出與災害和平共存的方法的陽明交通大學土木系趙韋安副教授。經由趙教授在【山河動人的收音師:聽見崩塌災害,防災於後至料敵於前】演講中說明於傳統地震儀監測地震產生的振動訊號,要如何怎樣去收聽。降雨跟地震還有地質條件,複合性的觸發因子造成這種落實的災害頻率就會很高,但如果不是地震像土石流山崩這些災害,如何透過地震儀去紀錄這些訊號以便能對防災做些緊急應變及可能的告警,且對於二次災害怎麼做預警和預防。同時也一直都很篤信,總有一天可以做出一個對這個社會有很大的影響,把我們沒辦法克服的天然災害,但卻可去降低它所造成損失這樣。

兩場的綜合討論時間,由主講者循活動中所提問開始,一一進行回應,不論是第一場從說明颱風他不全然是搗蛋鬼,沒有颱風,台灣很有可能會缺水,進而到科學研究如何利用數值模式與衛星遙測在颱風海洋交互作用上的運用;到第二場則以野外裡刺骨寒風中揹起石塊負重前行,聆聽土地的聲音,試著用這套概念去做到這種所謂的告警系統。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如何能找出跟災害和平共存的方法。兩場研習活動在熱烈豐富又深入的分享與討論中畫下完美的句點。

本次「地科廣角鏡」兩場視訊活動參與人數達40~50人,也充分展現大家對於兩場研習活動的期待,希望在這次活動大家都有一些收穫,未來將繼續與學科中心共同舉辦相關研習活動,讓所有關心地球科學及永續發展的高中教師們能看到更多豐碩的成果,亦期待疫情早日平息後,大家得以實體見面的方式進行更豐富的交流。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