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自然司2021自然科學領域女性學者研討會報導 (2021/10/29-30)

by Yang-Kuang Chao
1799 觀看次數

從瑪麗‧居禮(Marie Curie)、吳健雄到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不少女性科學家們總在科學界突破性別的藩籬,展現強大的力量;在臺灣的學術界亦是如此。為了讓國內女性學者有一個暢所欲言的成果分享、交流空間,科技部自然司串聯自然科學的四大領域,在秋高氣爽的10月底辦理了「2021自然科學領域女性學者研討會」。

會議的開場,由自然司羅夢凡司長進行自然司業務報告。司內長期運作的女性工作會議,推動許多鼓勵女性從事科學及技術研究專案計畫的措施,以及提升、保障女性科研人才兼顧工作與家庭的權益,皆期望能為女性打造更友善的國內學術研究環境,並無後顧之憂。也因此,促成了這次共同辦理的女性學者研討會。

此次會議邀請了幾位在各領域有著優秀表現的學者,除了分享他們的研究,更著眼他們之於女性權利的關聯性。陽明交大統計學研究所的高竹嵐助理教授首先來談科普與表演藝術的距離,他以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運用數學統計醫治病患的故事編導而成數學音樂劇「玫瑰的數字」,希望能消弭科學與藝術之間的壁壘,更重要之目的在於增進女性對於數理學習的動機。從另一個角度看,女性在數理層面的活躍度不若男性,在於刻板印象的不平等,高教授便說:「當你覺得某一個人不應該做什麼的時候,相關的平等就不會發生。」

不僅有過去刻板印象的束縛,臺師大學生輔導中心的樊雪春諮商心理師透過了壓力檢測量表測驗,和與會者互動,同時帶出女性學者們也可能遇到的生命壓力課題。年輕學者進入婚姻的前後可能為了生兒育女徬徨,工作上也得擔心管理實驗室的份量不夠;中年時的工作和家庭壓力可能都還在,有些人甚至遇到離婚的轉折波動;到了老年,面臨工作被取代、退休規劃不夠完善等困境,還得看著身邊親友一一逝去。這些壓力其實是能預估及預防的,樊教授強調心態調整的重要,生命之中不妨偶爾按下暫停鍵,放鬆自己、向未知學習。

真實面對自己,也要更積極面對社會。長年深入性別議題的陽明交大科技法律學院林志潔特聘教授,在會中就過去社會許多對女性並不合理的要求、規定,以法律的角度談生活中的各項自主權。儘管近年來,隨著婦女運動的演進、時代的變遷,我們已逐漸自舊的觀念價值中走了出來,然而仍應持續性別平權的實踐。如增加女性貢獻曝光機會的學術界性別化創新、促進女性任職主管等職場性別平權行動,皆是學術界努力之重點。

而年輕女性學者經由研究回應社會,並尋找自己在社會上的定位。中國醫藥大學整合幹細胞中心的莊造奇博士引用「牛排理論」(Steak Theory)來切分整個研究的每項環節、架構,再一步步地解決問題,使她更有信心及熱情地完成博士研究生涯,經過淬鍊後,「尋找有熱忱的事物,做一輩子,並感動人心。」莊博士如此道出自己的社會定位。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的許雅儒研究員同樣以自身研究工作出發,分享到國外深造後心境的轉變,瞭解「一山還有一山高」的概念,繼而要不斷地充實自己、學習更多,奠定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

壓軸登場的臺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邱美虹特聘教授,致力推廣科學教育,將所學貢獻給社會大眾。她長期與國外學者交流,共同推動化學普及之餘,也從中找到女性的位置,並認為推廣科學時給女性帶來的影響亦相當重要。她的其中一項研究,即是與跨國學術組織合作進行性別差距的研究,其結果顯示在學術界中,女性受到的歧視、阻撓、性騷擾比例皆高於男性,相形之下對研究之路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邱教授強調:「科學本身並不是只為男性而存在的,所以女性必須對自己有自信心!」方能跨越障礙,大步前進。

此次會中特別安排了一個節目,由淡江大學高惠春教授帶領大家緬懷今年辭世的淡江大學化學系吳嘉麗教授。吳教授從1983年起隨著李元貞女士推動台灣婦女運動,並將關注重點放在當初婦運較少著墨的女科技人,接連創辦女科技人電子報、台灣女科技人學會。近40年來,吳教授身兼科學家與女權主義者,為推動學術界的性別平權不遺餘力。高教授期勉與會的女性學者們能追隨吳教授的腳步,持續替女科技人樹立標竿與發聲。

英國知名的女權主義先鋒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曾說:「女人若要寫作,就要有自己的房間。」在此次會議開闢的「大房間」下,彼此經由交流拉近了距離,凝聚的「女力」不容小覷,也更能傳承並展現女性在學術界亮麗的價值。

你可能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