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1】當研究與信仰碰撞─張敬民以科學尋覓內心安定

by Yang-Kuang Chao
1710 觀看次數

採訪 ‧ 撰稿  /  林品婕 (科學推展中心特約編輯)

科學與宗教,一方講究實證,一方講究信仰,兩者看似衝突,但對張敬民教授而言卻不然。透過信仰支持研究、藉由研究映照信仰,兩者相互碰撞出的成就與滿足,張敬民自謙皆是天主賜予的恩典。

 

宇宙起源,如上帝造物之美

張敬民教授是清華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為國內研究粒子物理的重要學者之一。在香港長大的他,也曾面臨填選科系的掙扎。雖然曾考慮過建築學與電機工程,皆因現實考量而打消念頭。最後,張教授選擇了物理系,除了喜愛物理之外,身為基督徒的他更在物理中尋獲安定。張教授認為,探討物理定律,就像在探討上帝創造萬物之美般令人著迷,「物理定律其實非常漂亮。」他閃爍著堅定的眼神,以溫柔的語氣說著。

信仰支持張教授走向物理研究,特別是粒子物理學。粒子物理學(Particle Physics)是一門研究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物理學分支,包括眾多子領域,可謂自然科學的基礎。「粒子物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宇宙現在是這個樣子。」張教授說,宇宙大爆炸後的三分鐘,乃至一秒鐘內所發生的事,皆屬粒子物理的範疇。

張教授坦承,目前粒子物理的社會應用性確實不高,但他依舊樂觀的說,當年發現X射線時,也沒人想到它在現在會被廣泛使用,說不定未來粒子物理也能為社會帶來貢獻。或許張教授在追溯宇宙起源的過程中,也能更親近上帝,愈是探究、內心愈安定。以研究探照心中信仰,張教授在粒子物理領域走得更加堅定。

成就無他,感謝天主的恩典

1993年,張教授取得美國博士學位,具備申請教職的資格。然而,當時美國恰逢軟體工程興起,基礎學術研究相對沒落,加上粒子物理的研究預算被大幅刪減,要找到相關學術工作機會不多。所幸在前輩的引薦與幫助下,張教授在2000年帶著家人來到臺灣,於國家理論中心開啟研究之路,一待就是二十一年,發表超過200篇論文、獲獎無數。

2007年,張教授與中研院阮自強博士、UIC姜偉宜教授,共同發表一篇非粒子(unparticle)的文章,刊登於物理界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並在2011年獲得湯森路透科學卓越研究獎(Thomson-Reuter Research Front Award)。

2012年,科學家發現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補足粒子物理學標模型中最後一粒未發現的粒子,轟動物理界。「Higgs Boson是探討新物理的重要途徑。」張教授笑著說。他針對希格斯玻色子做了多方面的探討及研究,貢獻甚多,獲得2013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的榮譽、2014年傑出人才基金會之傑出人才講座、2017年教育部學術獎、2018年亞洲成就獎、2019年美國物理學會傑出期刊審稿人員獎,以及2021年教育部國家教育講座主持人。

在分享研究成果時,張教授笑容滿面,強調這些都是他最滿意的工作。他說,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開心,認為自己很幸運,能朝著自己的興趣一直走到現在,而這一切的幸運,都是來自天主的祝福。

不只推廣,更要留住人才

身兼研究員與教育者的張教授,認為物理研究與推廣教育等同重要。當自己成為教授之後,會放更多心力在學生身上,將課堂視為人才培育的場地,把握每次與學生交流、互動的時候。張教授也說,有機會也希望能接觸高中生培育計畫,因為中學生尚未填選科系,選擇彈性較高,是最適合推廣基礎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的學習階段。

除了教育推廣,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也不容忽視。張教授認為,臺灣經濟命脈主要是科技產業,自然會獲得較多的關注。但是基礎科學(如基礎物理)是一切根本,若能打好地基,多挹注資源、鞏固基礎科學發展,不僅有助科技領域的發展,也能增進臺灣的國際競爭力,降低被取代的可能。

然而,在談到物理研究人才培育時,張教授無奈表示,臺灣的基本問題是教授們的薪資競爭性低於其他亞洲國家,較難吸納人才。張教授來臺工作二十餘年,直到去年才拿到臺灣身分證。在此之前,外籍教授每兩年需要到勞工局、移民處申請公文換發居留證,程序相對麻煩,加上有限的退休俸,都是影響國際人才留在臺灣的潛在因素。除此之外,拿到臺灣身分證還有什麼好處呢?「可以投票。」張教授俏皮的說。

立足基礎、堅定信仰而前行

長期投身物理研究的張教授,認為學術研究最重要的觀念為:「做研究不是單打獨鬥,而是團隊共同努力。」無論是國內或國際合作,身邊的前輩、同事,甚至是學生都是研究夥伴。因每個人的經驗和見識都不同,若能多向他人請教,必能有所收穫。而正直與誠信則是做研究最重要的精神,有多少數據、說多少話,不誇大也不造假,真實呈現研究結果,才不會影響個人在研究領域的聲譽。

最後,張教授亦分享,自己在中學時期開始信耶穌、時常祈禱,因相信天主為智慧的開端,他特別常在考前祈禱。至今,祈禱已是張教授的日常,無論是在研究上或是生活上遇到瓶頸,都能透過祈禱都能讓內心更安定。在得知獲得「教育部國家教育講座主持人」時,張教授只想感恩上帝,謙虛的說這些榮耀都是天主的恩典與祝福。

在訪談過程中,我們總能深刻感受到教授的謙遜,這份謙遜源自其內心信仰,待人如此,對待粒子物理的研究亦是如此。若粒子物理係探究宇宙起源之本,於粒子碰撞之間尋覓未知的知識寶庫,那麼信仰便是張教授心靈之根,在信念與研究碰撞之際,堅定信仰而持續前行。

你可能也想知道